是歌颂,还是鞭笞?
(2012-09-19 15:16:09)
标签:
内蒙楷体乡村教师歌颂玻璃杂谈 |
分类: 时事评论 |
是歌颂,还是鞭笞?
经常有人抨击新闻媒体不说真话,粉饰太平。其实,不是媒体不靠谱,而是我们没看懂。许多媒体能够运用暗喻的手法,将批评与暴露隐藏在表扬与歌颂之中。仔细观察,认真领会,其效果比正面声讨更为令人痛快。
不信?朋友请往下看。
最近中央台推出一个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的特别节目,一个比一个美。前几天推出的是内蒙的一个老师,事迹同样感人。说,内蒙的冬天很冷,这个学校的窗户都没有玻璃,孩子们一到冬天都冻得瑟瑟发抖,无心读书。这个老师来了后,自掏一千多元为每个教室安装了玻璃。从此呀,这些孩子说,我们就暖和了,再也不怕刮风下雪了。
阁下看出点什么没有?这里面的批判与讽刺,就十分深刻。
老师为了孩子自掏一千多元,钱虽不多,却是爱心的体现,真的感人。但用于安装窗户的玻璃,免得孩子受冻,就让人有些难过。
俺当时一边啃馒头,一边就对着电视机问了几个问题:这个学校有这么多老师,看着孩子常年受冻,怎么就没有一个想到要出点钱装一下玻璃呢?自己不掏钱也能理解,学校的领导怎么就不用经费装修一下呢?要是学校没有钱,怎么就不向上级反映一下呢?如果向上反映了,上级领导怎么就没有一点同情心,解决这个问题呢?说到底,就是一瓶酒钱,一顿饭钱呵!
问完之后,我就明白了, 这就是艺术呀!要是一上来就说,某某学校地处北方,当局无视学生的冷暖,连教室的窗户都不装玻璃,让孩子冻得直打哆嗦,可能就不太好,就不怎么和谐。用这个乡村教师的美丽行为,来揭露当地教育当局的不作为,高,实在是高!
其实呀,俺也明白,这个节目的立意决不在批判,确实是想树一个爱心的典型,只不过一不小心实话实说了。这就出了一个洋相,因为相对于这个老师的善心,那三方面人员的冷血更令人震惊。
朋友们要是稍微留心就会发现,我们的许多宣传常常只关注一个点,只要突出宣传的主题就行,至于前后左右是否照顾到了,有没有其它的副作用,就管他娘的了。
更为恶劣的是,为了突出典型的先进性,还会在事迹上做一些“艺术化”处理,即把前任以及相关人员的行为尽量描绘得丑陋一些。就像挖土方,为了使土方量的标志更高一些,就在标高的根基上做文章,尽量把地面铲低一些。为什么我们许多英模不能在本单位本地区宣传,墙内开花墙外香,就是这个缘故。
要说明的是,内蒙的这个老师,俺是敬佩的。只不过让人家这么一宣传,就有些尴尬了。
我们的权威媒体,什么时候能够长大一些,不再这样小孩子过家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