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调查研究与郎中看病

(2011-07-02 10:23:26)
分类: 人生感悟

调查研究与郎中看病

我们中国的郎中行医看病一般是四部曲:望、闻、问、切。观察病人的表面情况,倾听病人的病情陈述,询问病人的各种症状,探求病人的真实病因。然后再对症下药。几千年来,郎中就是这么给人看病的。高明的郎中,凭着这四步曲,眼到耳到嘴到手到之后病症便知,药到病除。

仔细琢磨一下就会发现,现今的领导下基层调研,也大体是这么一个套路。就是典型的官僚主义作风,也走了这么几步。下车伊始,总是先看,背着手到处转转,一言不发,可以谓之望;然后是听汇报,一边品茶,一边翻些手上的资料,但耳朵高耸着,可以谓之闻;汇报完了,领导或者随员会就事先准备的提纲发问,或者就汇报中的一些不明了的地方质询,目的是搞清楚情况,可以谓之问;在搞清现状的基础上,调研人员就会围绕经验或者问题与大家讨论,以求进一步挖掘经验的价值或问题的根源,找出推广的路子或者根治的办法,可以谓之切。

高明一些务实一些的领导,当然不会这么简单,不会这么程式化,可能会有许多令受检查单位措手不及的手段,以了解真实的情况。不过,万变不离其宗,其内涵还是这些要义。

其实,方法只是工具,其功效还在于使用它的人。一把利斧,在农人手上砍山櫵,在张飞手上就打天下。同样的望、闻、问、切,有多少名医救死扶伤,又有多少庸医误人性命。因之,我们对调研的方法不必注重它的形式,而要关注这种形式之内所能包含的内容。

    这里就领导对下级机构的工作调研从望、闻、问、切四个角度作一些分析,探讨一下调研工作的方法。

调研的第一项功夫是望,带着一双火眼金晴去观察。下车伊始,首先进入视线的是一个单位的外貌,壮观不壮观、美丽不美丽、整洁不整洁、温馨不温馨,你会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这个外貌是重要的。很难想象,一个疏于治理的单位会有一个良好的外在形象;同样很难想象,一个管理良好的单位会破烂不堪。有人机巧,会事先作一些准备工作,使平日的形象有所变化。这也不坏,至少说明这里主事的人还没有完全麻木,还说明你的到来引起了他们的高度重视。你不必点破,只要注意细节,注意角落,真相是不难掌握的。当然,你得有心去一些他们不想让你去的地方,比如厨房,比如厕所,比如仓库,那里的情况比较接近真相。你接着注意的是这里的员工。看他们的精神是不是抖擞,看他们的脸上有没有笑容。这更是十分重要的。人心是一杆秤,治理得好,员工就会满意,就会通过他们的精神面貌展现出来。治理不好,“洒向人间都是怨”,就会死气沉沉。当然,你首先看到的一般是这里主事的领导和他身边的人。这些人总会有笑容的,而且笑容可掬,表明他们对现状心满意足。你应当在适当的时候去看看最基层的员工,他们真实的表情可以反映这里真实的情况。

看完景象看材料。被检单位总有厚厚的汇报材料,呈递到你面前。这些东西一般是报喜不报忧,你得小心不要被迷惑。一要注意有没有原则性错误的问题,或虽不具有很强的原则性但具有争议性的问题,防止混水摸鱼。二要注意是否回答了要求回答的问题,防止文不切题,或避重就轻。三要抓住要害问题,深入挖掘。四要抓住模糊问题,厘清厘透。除了看官方提供的材料,你还可以运用你的影响力尽可能多的看一些别的记录,比如会议记录,比如各种原始资料,包括考勤表、考核表等。有时你从这些渠道得到的东西会推翻他们提供的汇报材料。

看完材料看现场。现场展示的是工作状态。同样地,上述四条在这里也当注意。不过既是组织观看,一定是事先布置过了的,只当阅兵好了。真正要了解真情,可以看录相。营业录相记录了一定时期一定时段真实的工作状态。你要是没有这个耐心,就看各种记录,仔细审阅这些记录可以了解工作的真实情况。

调研的第二项功夫是闻,带着千里顺风耳去倾听。首先是听汇报。材料与汇报会有不同之处,汇报往往更生动,更细致。而且因为汇报过程中互动的缘故,会反映出比材料真实得多也丰富得多的内容。不过闻的功夫不能到此为止,在调研期间耳朵应当一直处于开放状态。除了听官方的汇报,还要听取员工的反映。有些单位的员工听说上级来人了,便会公开不公开地来反映一些问题,有积极的,有消极的。甚至外单位或者客户也会通过多种形式表达某种意见,让你知晓。你要做的就是只听不说。在这里,还要注意有一些非正式的反映更能揭示真实情况。比如员工的牢骚,客户的抱怨,都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一些问题。

调研的第三项功夫是问,张开嘴巴刨根问底寻求答案。在望、闻的基础上,你对调研对象的情况有了一些了解,但还有更多的疑问,于是要问。所以问是建立在对表面现象有了一些了解的基础上,不可问一些人家已经介绍的情况;问是建立在对本质问题有一定思考的基础之上,不可问一些肤浅的问题。可以向当局发问,也可以撇开当局向员工甚至客户征询。问的内容可以是官方汇报中的疑点,可以是官方汇报与你掌握的实际情况的区别,也可以是事实背后的真正缘由。总之,问的前提是怀疑,问的目的是搞清真相。

调研的第四项功夫是切。郎中的切是把脉,用的是手,通过把脉来诊断病情,就是手脑并用。我们的调研到了这一步就不是用手,而是用脑了。在搞清楚事实的基础上,你得透过现象看本质,并把本质的东西揭示出来。对于你所了解掌握的一切,得给人家一个说法。说好,为什么好?好在哪里?说差,为什么差?差在哪里?存在的一些问题,根源在哪里。应当有所归纳,有所整理。这是一个从现象到本质的揭示过程。这种揭示需要理论素养,也需要实践经验。比如你发现员工的积极性不高,出勤不出力的现象比较严重。通过分析,你认为绩效考核有问题,不是大锅饭的问题,而是目标定得太高,任务下得太重,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比如你发现员工的劳动纪律松散,随意迟到早退,原因不是管理处罚不严,而是领导者的榜样不好。这就是你的判断。

完成了望、闻、问、切四步曲,只是完成了工作的一半。调研与诊病一样,关键也是两个:问题是什么?怎么解决?而解决问题的功夫其重要性不比诊断问题的功夫低。病根找出来了,郎中用错了药,照样要人命。给人家出什么主意,开什么药方,比如好的如何发扬光大?存在问题如何纠错纠偏?这里考核的就不是被检查单位,而是调研者了。如果调研人员泛泛谈一些原则,说一些尽人皆知的常识,人家会碍于礼貌不住点头,口称金玉良言,但内心会不以为然,不当一回事。这里的关键是对症下药。这里的症不仅是指问题的性质,还包括环境的状况和责任人的性格。同样是领导作风霸道问题,有的领导很害怕上级,有的领导很在意群众,这就要用不同的监督方法来节制。

望、闻、问、切调研法,只是一种简单的比喻。有经验的领导当然不会囿于这样的程式,更不会限于这样狭小的定义。不过,这些简单的方法中蕴涵着领导艺术。其一,这个流程可以保证作出基于事实的判断。调研者先看、先听、再问、再思,最后言,预先不设观点,完全让事实说话,就能掌握事实、揭示真相。如果下车伊始就哇啦哇啦发议论、下结论,其结论就会与事实相去甚远。其二,这个流程可以保证领导的指导意见富有指导意义。基于事实的指导意见一般来说会明智一些,让人心悦诚服些。其三,这个流程可以确保水平一般、经验不足的领导从容应对调研工作。笔者年轻时转入一个完全陌生的行业,对这个行业的业务一窍不通,但记住了一个顺序:先看先听再问再想最后说,竟也有模有样地完成了许多指导下属的工作,而且还唬住了许多人。今日借郎中看病的流程表达一点粗浅的工作体会,以引起朋友们浏览的兴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