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梦想”廉价的时代,《爱乐之城》却拍出了难得的感动

分类: 影评 |
文/杀手里昂
作为“梦想+爱情”经典模式的好莱坞歌舞片,《爱乐之城》在题材和类型上并不算新鲜,但这部片子却凭借逆天口碑在各大电影颁奖典礼上一路高歌猛进,目前已经斩获134项大奖,金球奖7提7中,打破纪录;196项提名,横扫本届奥斯卡提名,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导演等在内的14项提名,追平《彗星美人》(1950)和《泰坦尼克号》(1997)的奥斯卡提名纪录,成为奥斯卡奖历史上并列获得最多提名数的影片。
之所以能够赢得如此多的褒奖,最主要的原因是,在这个“梦想”太过廉价的时代,《爱乐之城》却拍出了一种难得接地气的感动,对于艺术的执念与妥协,现实与梦想的博弈,爱情的偶遇与错失,相信每一位观众都能从中找到共鸣。
作为曾经风靡一时的电影类型,歌舞片在当下已经很难找到受众,观众审美趣味的变化与接受程度都让这一类型在如今的电影市场日渐式微。但《爱乐之城》却极其完美的将音乐、舞蹈元素融入到关于爱情、梦想的电影主题之中,不再仅仅是让歌舞成为电影中单独抽离出来的形式,而是真正做到形式与内容的有效融合。
片中主人公在身份设置上就与音乐有关,男主角塞巴斯蒂安(瑞恩·高斯林 饰)作为一名爵士钢琴家,对于爵士乐有艺术上的“洁癖”,一心想要拯救爵士乐。在他看来,演奏像《I ran》这样的音乐对一个严肃的音乐人来讲都有点过分。所以,在酒吧因为没有照单子演奏,而是演奏了一段爵士乐便被老板炒掉。正是这段爵士乐吸引到了怀揣演员梦想的米娅(艾玛·斯通 饰),两人之间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情愫。
影片中,爵士乐不仅是塞巴斯蒂安一心想要追求的梦想,更是他与米娅爱情的一个催化剂。米娅一开始讨厌爵士,但和塞巴斯蒂安在一起之后却慢慢的喜欢上了爵士,并且为塞巴斯蒂安向现实妥协而感到难过。当塞巴斯蒂安和乐队在台上伴随着舞女的摇摆而演奏爵士乐时,台下的米娅却想要从拥挤的人群中逃离,因为她看到了塞巴斯蒂安离梦想越来越远。
http://s8/mw690/002b5bUVzy78P7UsdSLf7&690
《爱乐之城》将故事放置在洛杉矶,片场林立的好莱坞,让这个关于梦想的故事显得更加残酷且遥不可及,毕竟,好莱坞虽然成就了一些人的梦想,但更多的是毁灭了大部分人的梦想。米娅作为咖啡馆服务员,却怀揣一个女演员兼剧作家的梦想。她努力寻找机会表演,利用堵车时间背台词,但试镜时却屡屡碰壁,选角导演根本不给她机会,有时候试镜被打断是因为他们想吃个三明治。
片中的米娅与巴斯蒂安都拥有同样的艺术追求,但也面临着同样的现实困境,影片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在梦想与现实之间,他们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虽然错失了爱情,但最后却殊途同归,不忘初心,都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五年之后已经成名的米娅来到她之前工作的咖啡馆里带走两倍咖啡,留下周围人艳羡的目光;而塞巴斯蒂安也终于用当初米娅起的名字开办了自己的爵士乐俱乐部。影片最后米娅误入塞巴斯蒂安开的爵士俱乐部那段极其动人,上一次有类似感动还是十三妹误入船头尺在海边开设的餐馆的时候。
作为一部歌舞片,《爱乐之城》选择了一种复古风格,画面中充斥着大量鲜艳色块,浓郁炽烈,再配合片中的歌舞场景,浪漫至极。导演达米恩·查泽雷对于镜头的掌控能力极强,大量的摇移长镜头摇得人春心荡漾。无论是影片开头洛杉矶街道堵车众人共舞的长镜头,还是格里菲斯公园里男女主人公的翩翩起舞,都让观众领略到这部歌舞片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