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驴得水》:尽情搞笑后,是喜剧的忧伤

(2016-10-26 00:54:27)
分类: 影评

/杀手里昂

与去年票房火爆的《夏洛特烦恼》一样,《驴得水》也是改编自同名话剧的一部电影。导演周申在听到“驴得水”的故事之后,最初打算是先做成电影的,但由于当时条件还不成熟,就先搬到了话剧舞台上。在电影《驴得水》上映之前,同名话剧已经在舞台上打磨了四年了。

 

然而,话剧与电影毕竟还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将话剧改编成电影面临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怎样保证不要把话剧中的舞台感带入到电影中去。这对于首次拿起电影执导筒的新人导演来说,挑战很大。

《驴得水》:尽情搞笑后,是喜剧的忧伤

毕竟是话剧导演,他们还是沿用了话剧里面的一些拍摄方式,拿着照相机试拍了一个月,让演员提前排练走位,熟悉现场行动路线。为了让心里更有底,导演还请来了李安早期“父亲三部曲”的摄影指导林良忠来为电影的摄影掌舵,林老师刚开始想拿瑞典导演伯格曼早期的电影作品做参考,希望电影《驴得水》的整体风格能借鉴下。但伯格曼本来就是话剧导演出身,他早期的电影作品都带有很强的舞台烙印,《驴得水》不想走得那么极端。

 

但是,之前四年在舞台上的打磨使得整个故事结构都很成熟,在这个基础上做电影能够借力不少,话剧为电影提供了一个高度。所以,经过商量之后,《驴得水》采用了一种新的“戏剧化”的电影语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舞台剧中的形式,这也成为《驴得水》的一种风格。 《驴得水》:尽情搞笑后,是喜剧的忧伤


所以,观众看到电影《驴得水》中的场景很单一,故事的发展基本都是在一个封闭空间的窑洞里展开,外景很少,人物也不多,就像是在演舞台剧。然而,这种形式上的舞台化风格并没有影响到电影戏剧效果的表达,相反,因为都是话剧演员出身,那深厚的台词功力,精湛的表演能力,却将这种封闭性空间叙事做的张力十足。

 

影片中最具喜剧效果的要数四位老师联合铜匠骗特派员的那场戏了,同样是单一场景,但在演员的精彩表演下,通过各种巧合误会,喜剧包袱的设置,制造出极强的喜剧效果,这种高密度的喜剧包袱与高强度的戏剧冲突都让观众没有时间去想这里会不会看起来有舞台感,他们最关心的是影片有没有打动他们,能不能让他们爽到。

 

说实话,让观众在影院里流泪很容易,但让他们毫无顾忌的开怀大笑却很难,喜剧远比悲剧难做。但《驴得水》却做到了,它不仅让观众在影院开怀大笑,还让他们笑中带泪,看完之后还会有所思考。

《驴得水》:尽情搞笑后,是喜剧的忧伤

影片后半段主题稍微沉重,片中人物一个个都丧失道德底线,在金钱权利面前暴露出人性中的弱点。而导演在影片中隐藏了两种不同价值观,分别以张一曼和校长为代表。校长的道德标准一开始定的很高,一副师者姿态,但他永远做大事不拘小节,最后在利益面前道德沦陷;张一曼一开始的道德底线定的很低,一副放荡不羁的风尘女形象,被大家唾弃,但最后却无法接受底线丧失而精神崩溃。

 

《驴得水》算是一部荒诞讽刺喜剧,前半部充斥着“让我去睡服他”等各种性暗示,尽情搞笑,后半部分各个角色面对诱惑时道德底线轰然崩塌,直击人性最黑暗的一面。有了前面的喜剧,才能产生反差,让后面的悲剧显得更为沉重,更有一种喜剧的忧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