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萧红的肖像画
(2014-09-29 02:53:01)
标签:
娱乐 |
分类: 影评 |
文/杀手里昂Leon
电影被史料所拖累
“鲁迅先生生病,刚好了一点,窗子开着,他坐在躺椅上,抽着烟,那天我穿着新奇的火红的上衣,很宽的袖子。我说:‘周先生,我的衣裳漂亮不漂亮?’鲁迅先生从上往下看了一眼:‘不大漂亮···你的裙子配的颜色不对,并不是红上衣不好看,各种颜色都是好看的,红上衣要配红裙子,不然就是黑裙子···’”这是萧红在其《回忆鲁迅先生》文章中的一处段落。这一段落被许鞍华用在了《黄金时代》的一场戏中,并且这场戏对于文章的还原度非常高,台词几乎就是照搬。
因为《黄金时代》是以萧红为主角的人物传记片,并且萧红又是一位作家。所以,影片中随处可以找到有关萧红的文学创作。片中主角很多人念得台词都能够在自其相关文学作品中找到出处。比如讲萧红小的时候和后来的经历,都是出自她的《呼兰河传》;和萧军的关系都是来自《商市街》。其实萧红就是把她的生活变成了她的写作,影片将二者都融合在一起表现了。同时,还有一些她的文字用画外音来交代,是在交代剧情,也是在交代她的作品。导演的创作初衷就是如何把她的生活转换成她的作品,用原始文字来表达,然后让观众来看,因为一个作家的生活就是她的作品。
作为民国才女,萧红一生短暂:逃婚,重投未婚夫,和萧军痛并快乐地相爱,下嫁端木蕻良。她的情感经历不寻常,两次带着孕身和另外的男人走到一起,其间家国动荡,个人辗转流离,重病缠身,却依然写下《商市街》、《生死场》、《呼兰河传》等名作,流传身后。然而,一路走来交往无数文人朋友,死后为她回忆立传的,却是陪伴她度过生命最后一段岁月的骆宾基。如此复杂的经历和众说纷纭的情感,让编剧李樯和导演最终选择通过史料的穿插来试图描摹出萧红颠沛流离的一生。
然而,这种处理方式却拖累了电影本身,对于没有读过萧红作品,以及对于他们之间的人物关系不甚了解的观众,很难接收到导演和编剧铺设的伏笔。虽然,导演企图用全明星阵容演绎民国时代的作家群体,通过明星个人魅力来为角色注入更多的内涵与期待,但是这种曲高和寡的设置依然无法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一次冒险实验
于是,我们在电影中看到,大段文学作品的独白,编年体面面俱到的叙事,剧中人物时常抽离剧情的陈述,是这部具有实验色彩的传记电影的主要特色。
影片以不带主观情感的克制和冷静,与人物保持足够的距离,来呈现大银幕上的萧红。与传统传记试图寻找历史真相、挖掘人物内心的做法不同,影片几乎放弃了通常意义上的艺术加工和提炼,《黄金年代》更像是一部试图还原历史氛围和人物经历的写实记录。以她的命运辗转为轴线,历史文人们逐一登场,仿佛萧红生命中必经的过客,见证,然后再从这个舞台消失。同时,各种身着时代服装处于历史背景中的人物也会突然从剧情中跳离,转身面对镜头和观众,像接受采访者一样,讲述自己看到、听到、接触到的萧红。
萧红生命中的过客悉数登场,用一种间离式效果勾勒着他们心目中的萧红形象,渐渐的,观众头脑中萧红的形象越发饱满立体起来,逐渐形成了一副明晰的萧红肖像画,萧红离观众越来越近。然而,等影院里的灯亮起的时候,我们却发现萧红的形象又模糊了起来,离我们依然那么遥不可及。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