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盖茨比》:一阕华丽的时代挽歌

标签:
影评了不起的盖茨比娱乐 |
分类: 影评 |
文/杀手里昂Leon
在之前,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已经被先后四次搬上电影银幕。这一次小说的改编权落在了导演巴兹·鲁赫曼身上,对于曾经执导过歌舞片《红磨坊》的导演来讲,我们丝毫不怀疑其对于描绘浮华世界的掌控能力。在影片中,导演尽可能的展现出了原著小说中对于20世纪20年代纽约上流社会梦幻世界的描绘。不论是片中的人物服装还是场景设置,导演都极尽奢华之能事,处处彰显出一种极致的华丽,呈现出上世纪20年代上流社会对于物质与财富的极度追逐与迷恋。特别是对于盖茨比那个豪华别墅的展现,灯火璀璨、彻夜笙箫、纸醉金迷,通过盖茨比的这一“梦幻庄园”窥视着当时整个美国社会所追逐的玩乐主义,为观众勾勒出了一个纽约都市的浮世绘。
整部影片主要是通过尼克的回忆来为探寻盖茨比的隐秘世界,他始终作为一个旁观者来看待周围的世界。对于影片中的核心人物盖茨比,他在出场之前始终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突出其人物的神秘感。对于他的出场方式,影片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处理手法,在影片开始前的30分钟内,盖茨比始终没有露面,大都是以各种人物在谈话中多次被提及,或是以远景镜头的模糊身影出现,甚是仅仅以带有戒指的手部特写镜头出现。不管怎样,尼克和观众都知道有盖茨比这个人物,但却始终没有见过盖茨比真正的面目,这种悬念的设置与营造,更增加了盖茨比这一人物的神秘感与观众的猎奇心理。
影片《了不起的盖茨比》表层叙事是在讲述一个凄美的浪漫爱情故事。盖茨比在自己心爱女人房子的对面建造了一座豪华别墅,彻夜笙箫,只为能与她隔海相望,有朝一日破镜重圆。但是其故事内核却是在讲述梦想的破灭。
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之后,经济大萧条还尚未到来,元气未伤的美国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传统的清教徒道德已经土崩瓦解,享乐主义大行其道,人们对于金钱名利的追逐胜过了一切。菲茨杰拉德说过:“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会纵乐、最绚丽的时代,关于这个时代将大有可写的。”他将这个大写特写的时代命名为“爵士时代”。在这个充满极具诱惑的“爵士时代”里,“美国梦”就像一个飘荡在空中的一个色彩斑斓的大气球,使一代美国人眼花缭乱、神魂颠倒,无不为之前赴后继。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便是一阙“爵士时代”的华丽挽歌,讲述了一个从追逐“美国梦”到“美国梦”覆灭的悲剧故事。
影片中奢华糜烂的生活和虚伪空洞的人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什么会了不起?因为在如此浮华糜烂的世界里,盖茨比始终保持着一颗纯洁的爱情之心,他因虚荣而生,却因纯真而死。为了自己心爱的女人,盖茨比不惜任何努力终于成为上流社会中的一员。但为此付出的代价便是他的生活被无数自己编织的谎言所缠绕,他要面对的是无数戴着面具的虚伪嘴脸,以及一切繁华过后,自己内心的孤独与落寞。而处在这种浮华世界的盖茨比却始终保持着一种美好的幻想,这种美好的幻想不仅是对于黛西的重温旧梦,也是对于这个时代的美好祈愿,这正是盖茨比悲剧命运的根源所在。
在影片的首尾处,都出现了小说中描写的盖茨比豪宅对面码头上的那盏绿灯,盖茨比总是以十分奇怪的方式伸出手臂去触摸这盏绿灯。这盏闪烁不定的绿灯似乎就是盖茨比梦想的一个标志,也暗示着与黛西两人之间的爱情,虽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
影片又通过另一个人物——尼克这一旁观者的角色来见证梦幻破灭的过程。这个由西部来到东部,最后又回到西部的年轻人,一开始也是追逐“美国梦”大潮中的一员。但是在这个纸醉金迷的浮华社会,目睹了这个世界太多的谎言与虚伪,一切的肮脏不堪、污浊不清以及虚无缥缈的爱情之后,顿感厌恶失望,“美国梦”彻底破碎。
影片结尾,盖茨比中弹身亡,曾经彻夜笙箫,灯火璀璨的豪宅却门可罗雀,竟然没有一个人参加他的葬礼。曾经相爱的黛西却与汤姆忙着去度假,黛西的绝情与冷漠与盖茨比的痴情纯真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深了盖茨比的悲剧命运。然而,导演在最后设置的那个电话铃声却为盖茨比保持着一份对于爱情的美好幻想与希望。至少,在他看来,那是黛西打来的电话。
就像影片结尾说的“盖茨比相信这盏绿灯,相信久违的希望,希望离我们远去,但这不重要。明天我们将奔跑得更快,将我们的双臂伸得更远,终有一日,我们继续奋力航行,逆水行舟,不停地倒退,进入过去。”
(影评原创,未经作者允许,私自将文章用于商业用途,一经发现一切法律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