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合伙人》:大时代下的“中国梦”

标签:
影评中国合伙人娱乐 |
分类: 影评 |
文/杀手里昂Leon
最初听到陈可辛导演要拍一部以新东方三位创始人为原型的电影时,并不十分看好。因为这种有关商业成功学的传记片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还很难接受,并非每个人对于这种创业经历都有那种身临其境的在场经验,所以这种片子并不具有普适性。然而,在看过此片之后,之前对于此片的顾虑完全打消,导演陈可辛并没有打算将此片拍成一个商业成功学的经典案例,而主要是从三个年轻人有关“青春”、“梦想”的角度切入影片主题进而讲述了一个大时代背景下“中国梦”的故事。而这种关于“青春”、“梦想”的主题,相信每位观众都正在拥有或是曾经拥有。至少,影片中三位年轻人的青春张扬,对梦想的追逐,与我们似曾相识。
似乎,陈可辛的电影总是逃避不开对于时空的纠缠。他的时装剧在时间上总是会有十几二十几年的时间跨度,在空间上总是会涉及到两个或以上不同地域。1991年的《双城故事》时间跨度20年,涉及到了香港与美国三藩市;1996年的《甜蜜蜜》时间跨度10年,涉及到大陆、香港和美国;2005年的《如果爱》时间跨度10年,涉及到北京和上海两地。而《中国合伙人》也同样避不开导演对于时空的迷恋。影片从1980年代到新世纪跨越了30年时间,而在空间上则涉及到北京和美国两地。
陈可辛导演之所以如此执着于对于时空的书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己具有的跨地域身份背景决定的:生于香港,童年移民泰国,青年时期赴美求学。导演自己这种跨地域的切身经历便在无意识中渗透到电影创作中去了。而在《中国合伙人》中,邓超饰演的孟晓骏便可以视为导演陈可辛年轻时期的人物原型。孟晓骏的父辈都有着留洋的背景经历,自己从小便在内心播撒了一颗“美国梦”的种子,努力学好英语,希望
了解了陈可辛的身世背景和个人经历之后,观众便不会怀疑一位香港导演如此能将一部有着大陆背景的电影拍得如此具有青春气息和时代感。为了能够更好的将观众带回那个时代,陈可辛选择了大量属于那个时代的歌曲穿插在影片之中,唐朝的《国际歌》、《光阴的故事》、《海阔天空》、《外面的世界》等等。而影片中三位主人公的性格与经历可以分别用以上歌曲来代替。黄晓明饰演的成东青由一个穷苦屌丝经过自己的努力奋斗终于逆袭成功,成为英语教父,就像《国际歌》中歌词所说的“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佟大为饰演的王阳文艺愤青,活得最是潇洒坦然,早已看淡一切,开始享受人生,就像《海阔天空》中唱得“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而邓超饰演的孟晓骏则由之前的自信满满到之后美国梦破碎的无奈,就像《外面的世界》中唱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如果说《致青春》更多的着墨于描写爱情,那么《中国合伙人》则更多的书写友情。影片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越长大越孤单的残酷现实。三个年轻人从校园时期的青春张扬到走进社会之后的意气风发,中间留下了三人太多友情的泪水,然而,待到成功时兄弟情义却出现了裂痕。这种剧情设定有点类似于《投名状》中的三兄弟,最初举香磕头拜兄弟,起誓共同打江山,然而等江山打下来之后却兄弟反目。《中国合伙人》中的佟大为与《投名状》中的金城武在三兄弟中都起着润滑剂的相同作用,平衡并维系着三兄弟之间的关系,不同的是,《中国合伙人》的结局远比《投名状》的结局圆满。
无论是影片最后兄弟三人友情的破镜重圆,还是创业梦想的实现,陈可辛都为观众构建了一个“中国梦”,就连说着蹩脚“闹太套”的黄晓明在影片最后都能与外国佬用流利的英语进行雄辩,那我们还有理由害怕四级不过吗?
(影评原创,未经作者允许,私自将文章用于商业用途,一经发现一切法律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