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晋陕交界的黄河边,有个“九曲黄河第一镇”——碛口,若干年前还名不见经传。随着摄影+旅游的兴起,短短几年成了网红景点。
还在大同时,就在网上搜碛口民居的住宿信息。三年前跟摄影团走,啥事不用操心;这次自由行,每一步都要考虑到。之前住过的祥元隆客栈满房,一周内都订完了,只好找了另一家口碑较好的民宿。
向民宿老板问清去碛口的交通后,直奔太原客运西站,买了每天唯一的一班车票。
拿到票时愣了一下:太原一林家坪(两地相距约十公里)?啥情况?又碰到大同那样的事了?
拿着票找到客服中心,姑娘态度挺好,说了三个字:“不清楚”。找到值班站长,又联系到大巴司机,兜了一圈才明白:当年买客运权时签的合同上写的到林家坪,而实际终点是碛口(感览有些不靠谱)。
因遇到车祸,加上大巴司机从太原带私货给临县的亲戚(一大袋猪肉,临县卖17、8元/斤,太原卖11元多),所以躭搁了时间又多绕点路,到碛口已快三点。找到民宿休息一会。
住的民宿有点来头,前门临街是原祥记烟草(孔祥熙办的烟草公司),挂着全国重点文保的牌子。晚饭后在与老板娘闲聊中试探性地问起以往历史,她闪烁其词,不正面回答,所以没法深究。

趁时间还早,先在古镇里转转。

(充满乡土气的布老虎)
一路碰到讲着各种方言的游客,东、中、西街上店铺很多,商业气比以前浓了些。看看日头偏西,就上古镇的制高点——黑龙庙。

(高台上的正殿)

(正门上的戏台)

(古镇与黑龙庙)
黑龙庙里多了个卖唱的老汉,无独有偶,在去黑龙庙路上也有个弹三弦唱梆子的老汉。三年前都没见到过。


三年前流经碛口的黄河水一点不黄,很清,这次有点混浊;从东而至的湫水河水面变窄了些。是上游枯水还是另有其它原因?

(航拍黄河与左边的湫水河)

(黑龙庙的位置很醒目)
夜幕降临,牵着骆驼给游客拍照的营生该收工了,而广场上的小吃摊又开始热火起来,嘈杂的人声中不时传出叮叮当当的锅碗瓢盆声。不过我们怕不卫生不敢吃,回到祥元隆点菜吃饭。


(黄河落日)


(亮灯的黑龙庙)

古镇外貌依旧,人气挺足,但在我的感觉中似乎缺少了些纯朴和厚实。
希望不是我的错觉。
交通攻略:
1、太原汽车客运西站到临县的大巴(50元/人),临县206到碛口镇(5元/人)。或每天10:30一班直接到碛口大巴(52元/人)。
2、太原到吕梁的火车,纪念碑那儿有去碛口的中巴(网上介绍的线路)。
注:
碛(音qi)口位于黄河晋陕峡谷中部,临县城南48公里处,南临著名的孟门古镇,因黄河大同碛而得名。黄河由北而来,湫水从东而至,卧虎山横亘镇北,黑龙庙雄峙河东,山环水抱,阴阳交会,山的气势,河的雄浑,形成了“虎啸黄河,龙吟碛口”的壮丽图景。
古时候,黄河下游凶险,上游来往的船只,往往在碛口停泊转旱路。明清至民国年间凭黄河水运一跃成为我国北方著名商贸重镇,西接陕、甘、宁、蒙,东连太原、京、津,为东西经济、文化之枢纽,享有
“九曲黄河第一镇”之美誉。
碛口的繁荣缘于大同碛的惊险,大同碛号称“黄河第二碛”,是一段近500米长的暗礁,落差10米,水急浪高,船筏难以通行,碛口遂成为黄河北干流上水运航道的中转站,并由此而得名。当时,西北各省的大批物资源源不断地由河运而来,到碛口后,转陆路由骡马、骆驼运到太原、京、津、汉口等地,回程时,再把当地的物资经碛口转运到西北。鼎盛时期,碛口码头每天来往的船只有150艘之多,各类服务型店肆300多家。日复一日,碛口便以“水旱码头小都会”的美名传遍南北。
现镇内有数量丰富且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建筑,主要有货栈、票号、当铺等各类商业性建筑和庙宇、民居、码头等,几乎包括了封建制度下民间典型的漕运商贸集镇的全部类型。由于古镇至今还是原始质朴的居民生活形态,所以又有“活着的古镇”之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