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距大同市区很近,我们早饭后坐公交过去,也就一小时左右,挺方便的。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佛教兴盛发展时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北朝则热衷开凿石窟,中国著名的三大石窟均是这一朝代遗留下来的珍贵古迹。
走进大门,迎面一尊名僧昙曜大师清瘦雕塑立在广场中心,塑像后的大门开启了云冈石窟之行。

古印度佛教兴起后,佛教信徒、僧侣将石窟作为礼佛和修行的场所。并随丝绸之路传入新疆,我国最早开凿的石窟是库车克孜尔千佛洞。云冈是继莫高窟后开凿的石窟。武周山位于内外长城之间,是北魏通向北方的咽喉要道,亦是从北魏旧都盛乐(内蒙和林县)到新都平城(大同)的必经之路。因而成为北魏皇帝祈福的“神山”,昙曜受命在此开凿石窟,祈求神灵保佑江山社稷。

(佛光大道)
在新建的灵岩寺遇到一对母子:60开外的男子在给坐轮椅上的老母亲拍照,我们主动上前为他们留了个合影。男子告诉我们,他家就住附近,以前这里有好几个煤矿,运煤车整天跑,连路面都是黑黢黢的。后来煤矿迁走了,政府又下了大力气整治环境,建起了这个配套的景区,现在一年四季都像住在花园里。他还说,小时候经常来石窟玩,在洞里捉迷藏,不稀罕。


“入佛知见”门,从这里开始,云冈石窟的佛窟自此向西延伸约一公里左右。

(于智上求佛法,以悲下化众生)
一路走来,很多的石窟已风化剥落,开凿成洞窟内的佛像保存还比较完好。



(第三窟的大佛)
第五、六窟前建有五间四层的廊木楼阁,气势非凡,粗看与莫高窟有些相似,称为云中(大同旧称)八景中的“云冈佛阁”。


这里的浮雕异常精美,色彩斑斓,堪称精品。(洞内有管理员巡视,只能偷偷拍几张)
(石窟内的石柱)
“昙曜五窟”开凿于公元460—465年,是最旱开凿的,五个石窟的中央都雕刻了巨大的如来佛像。
16窟的主佛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胸前很像打了个领带,可见1500多年前汉服旱有如此装饰了。




20窟大佛挺拔健硕的身躯,气势雄浑的神情,突出表现了鲜卑游牧民族的强大,成了介绍云冈石窟的“代言人”。

(西侧的胁侍菩萨已毁)



(昙曜五窟全景)

(俯瞰昙曜五窟)
看了这么多的佛,发现一个现象:其它地方见的菩萨眼睛大都微闭着俯瞰众生;云冈的佛都是睁眼的,像我们一样看着世界。站在他们面前虽感觉渺小,但却是真实地发自内心的尊重与自省。
不停步地走,很累。景区的最西面还有“大同云冈石窟博物馆”,实在不想去了,从绿化道走到出口又是20多分钟。当然也可以坐景交车省点力,但也会错过了这一片美景。

(湖心岛上的灵岩寺)

交通攻略:
市内公交3路、快速旅游603均开往云冈。
注:
1、灵岩寺是按照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的描述而仿建。
2、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云冈石窟,有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公元494年),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公元520~525年)。石窟依山而凿,东西绵亘约1公里,气势恢弘,内容丰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最大者达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窟中菩萨、力士、飞天形象生动活泼,塔柱上的雕刻精致细腻,上承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现实主义艺术的精华,下开隋唐(公元581~907年)浪漫主义色彩之先河,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群”,也是世界闻名的石雕艺术宝库之一。现存主要洞窟四十五个,大小造像五万一千余尊,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3、昙曜五窟:第十六~二十窟是云冈最早开凿的一组洞窟,因系著名高僧昙曜主持营建故名。窟内造像以三世佛为主,主像雕饰奇伟,冠于一世,分别象征着北魏的五位皇帝。
第十六窟主像为释迦立佛,高13.5米,波纹状发髻,清秀俊逸。佛像身穿褒衣博带式袈裟,胸前结带下垂,属北魏太和年间推行汉化时的服制。
第十七窟主像是菩萨装的交脚弥勒,高15.6米,头戴宝冠,胸佩蛇饰及短璎珞,臂着钏,斜披络腋,束腰收腹,下穿羊肠长裙,狮子座,具有浓郁的异域情调。
第十八窟设计严谨,布局完整,北壁主像高15.5米,高肉髻,面颊丰圆,鼻梁高挺,浑厚质朴,身披千佛袈裟,两侧分别配置胁侍佛、胁侍菩萨及十大弟子像。
第十九窟主佛像结跏趺坐,高16.8米,是云冈石窟中第二大佛。佛像耳轮齐肩,下颌崩毁。举右手,肘下有一小柱支撑。衣纹简洁明快,轻薄贴体,袈裟边饰折带纹。
第二十窟主佛高13.7米,高肉髻,广额丰颐,长目高鼻,有八字髭,手结禅定印,质地厚重的袒右袈裟,衣纹凸起,具有犍陀罗造像遗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