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一)
(2022-04-04 14:39:02)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一)
一、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内涵
1.核心素养的核心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核心素养是每个人必备的素养,是人之为人的最大公约数。它也是人生发展、人生幸福的最大公约数。
2.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
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
3.核心素养的六大要素是:
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
4..能力是一个人的硬实力,品格是一个人的软实力。学科教学要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知识丰富、思维深刻、人性善良、品格正直、心灵自由的人。
一个人有多大的能量,能走多远,能成就多大的事业,甚至能拥有多强的幸福感,都取决于他的实力,即硬实力和软实力。
5.“三个能力”:学习能力包括: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
(1)“阅读、思考、表达”是三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环节,他们是递进关系,在阅读的基础上深度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个性化表达。
(2)阅读是一种接受式学习,思考是一种探究式学习,表达是一种讨论式学习,这三种形式的学习构成一个完整的学习,系统的、有结构的、有逻辑的学习。
(3)作为阅读教学,在一节课里面能让学生多少次与教科书的语言发生新鲜的接触,这是决定教学成败的事。
(4)我们把引导学生完整的、全面的、独立的阅读教材看成是课堂教学最具本质意义,最具基础性价值的教学环节。
(5)我们把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进行深度思考,看成是影响和决定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最核心的因素。
(6)要把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组织学生讨论看成课堂的内在要素和不可缺少的构成环节。
6.“三个不会”:不会阅读的学生是潜在的差生;不会思考的学生是没有潜力的学生;不会表达的学生是没有影响力的学生。
只有通过表达,知识才能被激活,才能真正被转化、升华为能力,否则学生吸收的可能只是惰性的知识而不是活性的知识。
6.教师的职责是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
7.课堂教学必须从以听讲为基础,走向以阅读为基础。就是教师讲的必须是学生读不懂的知识。
8.学习不仅是个体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
9.二OO一年启动的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标志就是:从双基走向三维目标。
对三维目标的理解可以准确表述为:
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10.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其中的变迁基本上体现了从学科本位到人本位的转变。
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课程标准,而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就是教学目标。教师要把三维目标融合在课时目标中,而不是机械的分列。
11.教学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来提升人的素养的一种教育活动,从教育思想的角度讲,我们要把为了知识的教育转化为通过知识获得教育。(知识教学是手段,不是目的。)教学的目的不是往学生头脑里灌塞知识,而是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创造潜能。
12.学习知识不以占有知识为目的而以个体精神的成长为目的。知识的意义性是使人有可能不是出于功利的目的而追寻知识,而是为了精神的成长而追寻知识。在这样的过程中,个体精神自由是有足够保障的。唯有进入学生情感生命灵魂深处的教学,才能内化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成了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13.如果说学科知识是形成学科素养的载体,那么学科情境则是学习学科知识的载体。
14.任何知识的形成都经历了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分类类比与比较,系统化与综合化等逻辑思维过程,都包含概念、判断和推理等逻辑思维形式。
15.只有引导学生体验学科之美,才能培养他们对学科的热爱和崇拜,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保持持久的学习动力。
用学科特有的精神和文化去打造学生的学科素养,用科学特有的魅力和美感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这才是课堂教学应有的深度。
教学活动唯有渗透着浓厚的学科精神内涵和文化,才能形成学科教学的特有个性,才能把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16.在“用中学“包括三种形式:
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用就是学。
一、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内涵
1.核心素养的核心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核心素养是每个人必备的素养,是人之为人的最大公约数。它也是人生发展、人生幸福的最大公约数。
2.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
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
3.核心素养的六大要素是:
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
4..能力是一个人的硬实力,品格是一个人的软实力。学科教学要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知识丰富、思维深刻、人性善良、品格正直、心灵自由的人。
一个人有多大的能量,能走多远,能成就多大的事业,甚至能拥有多强的幸福感,都取决于他的实力,即硬实力和软实力。
5.“三个能力”:学习能力包括: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
(1)“阅读、思考、表达”是三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环节,他们是递进关系,在阅读的基础上深度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个性化表达。
(2)阅读是一种接受式学习,思考是一种探究式学习,表达是一种讨论式学习,这三种形式的学习构成一个完整的学习,系统的、有结构的、有逻辑的学习。
(3)作为阅读教学,在一节课里面能让学生多少次与教科书的语言发生新鲜的接触,这是决定教学成败的事。
(4)我们把引导学生完整的、全面的、独立的阅读教材看成是课堂教学最具本质意义,最具基础性价值的教学环节。
(5)我们把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进行深度思考,看成是影响和决定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最核心的因素。
(6)要把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组织学生讨论看成课堂的内在要素和不可缺少的构成环节。
6.“三个不会”:不会阅读的学生是潜在的差生;不会思考的学生是没有潜力的学生;不会表达的学生是没有影响力的学生。
只有通过表达,知识才能被激活,才能真正被转化、升华为能力,否则学生吸收的可能只是惰性的知识而不是活性的知识。
6.教师的职责是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
7.课堂教学必须从以听讲为基础,走向以阅读为基础。就是教师讲的必须是学生读不懂的知识。
8.学习不仅是个体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
9.二OO一年启动的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标志就是:从双基走向三维目标。
对三维目标的理解可以准确表述为:
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10.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其中的变迁基本上体现了从学科本位到人本位的转变。
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课程标准,而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就是教学目标。教师要把三维目标融合在课时目标中,而不是机械的分列。
11.教学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来提升人的素养的一种教育活动,从教育思想的角度讲,我们要把为了知识的教育转化为通过知识获得教育。(知识教学是手段,不是目的。)教学的目的不是往学生头脑里灌塞知识,而是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创造潜能。
12.学习知识不以占有知识为目的而以个体精神的成长为目的。知识的意义性是使人有可能不是出于功利的目的而追寻知识,而是为了精神的成长而追寻知识。在这样的过程中,个体精神自由是有足够保障的。唯有进入学生情感生命灵魂深处的教学,才能内化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成了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13.如果说学科知识是形成学科素养的载体,那么学科情境则是学习学科知识的载体。
14.任何知识的形成都经历了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分类类比与比较,系统化与综合化等逻辑思维过程,都包含概念、判断和推理等逻辑思维形式。
15.只有引导学生体验学科之美,才能培养他们对学科的热爱和崇拜,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保持持久的学习动力。
用学科特有的精神和文化去打造学生的学科素养,用科学特有的魅力和美感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这才是课堂教学应有的深度。
教学活动唯有渗透着浓厚的学科精神内涵和文化,才能形成学科教学的特有个性,才能把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16.在“用中学“包括三种形式:
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用就是学。
后一篇:老师,要学会偷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