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光阴: 小雪


标签:
小雪节气光阴人文文化 |
分类: 【光阴*节气】 |
每年阳历十一月二十二日前后,大阳到达黄经240度,是二十四节气的“小雪”。此时气温下降,气
温逐渐降到0℃以下,开始降雪,但雪量不大。
小雪的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腾地降;三候闭塞而成冬。
意思是说:由于气温降低,北方以下雪为多,不再下雨了,雨虹也就看不见了;又因天空阳气上升,地下阴气下降,导致阴阳不交,天地不通;所以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天。
“小雪”是反映天气现象的节令。雪小,地面上又无积雪,这正是“小雪”这个节气的原本之意。古籍《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这就是说,到“小雪”节由于天气寒冷,降水形式由雨变为雪,但此时由于“地寒未甚”故雪量还不大,所以称为小雪。随着冬季的到来,气候渐冷,不仅地面上的露珠变成了霜,而且也使天空中的雨变成了雪花,下雪后,使大地披上洁白的素装。但由于这时的天气还不算太冷,所以下的雪常常是半冰半融状态,或落到地面后立即融化了,气象学上称之为“湿雪”;有时还会雨雪同降,叫做“雨夹雪”;还有时降如同米粒一样大小的白色冰粒,称为“米雪”。
http://s13/middle/76e37e76hb9511e0200cc&690
“小雪”前一天,几乎所有的人家,都把地里的大青菜铲出来,洗得干干净净,挂在院子外面的竹篱笆上。只是晾一晾,并不要晒得多干。到了“小雪”这一天,就要一棵棵收起来,用大竹筐挑到厨房。《真州竹枝词引》上说:“小雪后,人家腌菜,曰‘寒菜’。”腌寒菜要一口一人高的大缸。在缸里铺一层青菜,码一层盐,装到满满一缸了,人站上去踩实。先拿块木板盖住菜,两个人踏上去。最好是年轻的夫妇,不觉得累,手牵着手,哼着曲子,晃荡着、摇摆着,节奏分明,舞蹈一般。等压得实了,人跳出来,再抬一块大石头重重地压在上面。“寒菜”就算腌好了。
小雪除了腌寒菜,还要打糍粑。
打糍粑的场面是壮观而有诗意的。选上好的糯米,洗干净了,滤了水,放到木甑里蒸。不能蒸过了,九分熟就行。起锅要两条壮汉,两旁提着木甑的耳朵,飞一般跑出去,兜头倒进老银杏下的大石臼里。倒下去,立即就要用木棍舂,要趁热。要选光光滑滑的枣木棍,粗细正好一握,这样的棍子称手,使得上劲。杵的时候,棍子要举过头顶,“嗨”的一声,一棍狠狠杵下去,杵下去,不能停,立刻就要拔出来,慢半拍,就会被黏糊糊的糯米粘住。打糍粑的两个人要配合得好。先是你一杵,我一杵,杵杵都要打在同一个地方。打过一阵子了,就要一人杵,一人翻。时机和分寸都要自己把握,相机行事,不能提前商量。糯米饭要被杵舂得黏稠了,变成糯泥,用棍子挑起来,挑得很高,也不断,这才算好。
女子们早已在一排长凳上坐着,说笑着,等着糯泥放到长长的案板上。她们的手上蘸了蜂蜡或者抹了茶油,案板上也撒了米粉,糯泥刚堆放过来,她们就飞快地把糯泥揪成一个一个的小团。小团经过一番搓揉,用木板压一压,立即便成了光滑精美的糍粑。
我最喜欢的是烤糍粑。拿一只火钳,夹着一只糍粑,反反复复地在炉火上烤。不要急。急了,外面烤焦了里面还没熟。等糍粑在火气的催促下表面慢慢隆起来了,变得金黄,像要滴下油来才好。这时候,如果把表面捅破,就会冒出一股白气,露出里面雪白绵软的羹,让人直咽口水。烤好的糍粑,要在上面抹上糖再吃,最好是红糖。不要急着吃,会烫嘴。要等糍粑的热度把糖融化了,糖水渗进了金黄的皮子里,这时候,你再咬一口……
小雪的晚上,万籁俱寂,新醅的“十月白”酒已经烫好,红泥小火炉上,正烤着小小的糍粑,香气四溢。一阵风来,把门口的棉帘掀了一个间隙,小雪趁机飘落进来。雪珠打在屋瓦上,如小珠滚过玉盘,听雪的人,已经有了八分的醉意,还在喝——“门前六出花飞,樽前万事休提。”
小雪,是游子思乡的日子。
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