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二十四节气之一。
处暑节气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日左右。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0°。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意思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到此为止了。这时的三伏天气已过或接近尾声,所以称“暑气至此而止矣”。全国各地也都有“处暑寒来”的谚语,说明夏天的暑气逐渐消退。但天气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秋凉,此时晴天下午的炎热亦不亚于暑夏之季,这也就是人们常讲的“秋老虎,毒如虎”的说法。这也提醒人们,秋天还会有热天气的时候,也可将此视为夏天的回光返照。
著有《清嘉錄》的顾铁卿在形容处暑时讲:“土俗以处暑后,天气犹暄,约再历十八日而始凉;谚云:处暑十八盆,谓沐浴十八日也。”意思是还要经历大约十八天的流汗日。历书记载:“斗指戊为处暑,暑将退,伏而潜处,故名也。”
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
http://s7/middle/76e37e76h78ee82231af6&690 处暑" TITLE="中国人的光阴: 处暑" />
处暑这天有许多事要做。先要收麻。爸爸在前面砍,孩子跟在后面,一捧一捧地抱到院子里,堆起来。妈妈拿着一块铁片,把麻一缕缕刮下来。铁片薄薄的,弯弯的,像剖成了一半的竹筒。麻收好了,要翻地。翻地是爷爷的事。因为老牛最听他的话。“处暑萝卜白露菜”。翻好地,就可以种萝卜了。
放萝卜种子的竹篓挂在屋梁上,要爬上梯子才够的着。萝卜的种子毛茸茸的,像小虫。种下地去,要立即用土盖,不然就会被风吹走,或者被嘴馋的鸡一粒一粒捡着吃了。
在处暑到白露的这十五天里,会碰上两个十分隆重的节日。一个是七夕,一个是中元。
农历七月初七,早上起来,就会发现,树上唧唧喳喳的喜鹊全不见了。它们都飞去了天上,为牛郎织女搭桥相会。织女是玉帝的孙女,负责纺织天上的彩云。七夕这天她会把最美的云彩拿出来。地上的姑娘们,也会在这天比美。她们一早就忙着采凤仙花,捣成红艳艳的汁,涂在指甲上,争奇斗艳。
织女是最心灵手巧的仙女。七夕这天因为跟牛郎会面,心情好,她会把巧甚至爱情赐给诚心向她祈求的人。人间乞巧有许多方法。
有些姑娘会盛一碗水,放在阳光底下晒一晒,然后向里面投下绣花针。如果针沉了,就得不到巧。如果不沉,就有。但是能得到多少巧呢?要看针投在水里的影子的图案。像花、像云,是多巧﹔如线、如锥,巧就少了。
江南的姐妹们是围坐在一盆清水的周围,摘了瓜蔓或是葡萄蔓上的嫩芽,一叶叶丢到水中。沉了,或是直直地躺在水面上的,就不巧。巧手投出的嫩芽,会像簪、像花、像钩,形象越美,这投芽的人,得到的巧就越多。
胆大一些的女孩,会抓一只蟢蛀,关在盒子里,到第二天起床,看它结的网是多是少,是密是疏。多而密,就得
到巧了。
七夕的晚上,很多的少男少女迟迟不肯睡觉,他们躲在瓜架子下面,要偷听牛郎织女的情话。更多的是趁这样的夜晚彼此交心。“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七夕过后七天,就是中元节。中元节是鬼节。地狱之门大开,鬼过年,纷纷回家与家人团聚。为了让他们认识回家的路,不要走错,人们就在河里点上各式各样的灯。家家户户安排了丰盛的酒席,摆上香烛,磕头,祭祀,用极其隆重的仪式迎接祖先。
然而也有亡灵享受不了子孙的美食。佛祖有个弟子叫目连,他的母亲在世时,为人不善,死后坠入饿鬼道。食物入口,就立即化为烈焰。目连为了救母亲,求教于佛祖。佛祖教他在七月十五做盂兰盆,摆上百味五果,供养十方大德高僧,以救其母。于是每年这一天,各村都会在村口搭起戏台,唱《目连救母》,请人和鬼来看戏。高僧们也开始“放焰口”,向四方施舍馒头、大米、水果,以解除有主或无主的亡灵们可能会遇到的痛苦。
街上的店铺这一天也要早早关门,把街道让给亡灵回家。街道的正中每过百步就摆一张香案,供着新鲜的瓜果和专供他们享用的包子。香案后面站着请来的道士,他们唱着听不懂的歌谣,赞美所有经过此地的亡灵。名曰“施歌儿”。
无论是普通百姓的“放河灯”、释家的“放焰口”,还是道家的“施歌儿”,都不是只超度某一户人家的祖先,而是对包括孤魂野鬼在内的所有亡灵进行祝福,让每一个灵魂都得到温暖。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所以,中元节,又叫做“孝义节”。
摘录 《光阴:中国人的节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