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每日读评(十一)
(2023-12-17 18:31:49)
标签:
资治通鉴 |
分类: 摘抄及百字文 |
《资治通鉴》每日读评(十一):
秦之遽亡,时势使然
究秦二世辄覆之因,向多咎以暴政。钱穆《国史大纲》曰:“秦政之败,要在用民力逾量。”其意殆同。
然以宏深之历史规律视之,则秦之遽亡,乃时势使然,非特关始皇、二世之治政也。
秦灭六国而统天下,其历史之大意义有三:一者终封建贵族政权时代之章,二者创中国中央统一政权时代之肇,三者兴平民意识觉醒时代之潮。此三者,皆秦遽亡之根由。
封建贵族政权之崩坏,始于春秋,盛于战国,剧于战国晚季,毕于秦灭六国。夫春秋战国乃封建贵族政权之时代,然春秋诸侯百七十,战国初三十余,战国末止七雄,何故?周室衰微,诸侯兼并,是以封建贵族稍亡,至秦一统,则天下唯秦室一家耳。
诸侯乃封建贵族政权时代存亡之基。诸侯拱卫封建贵族政权之制,弗容平民非分。故诸侯乱斗,纯为诸侯之争,胜者诸侯,败者亦诸侯,与平民无涉。惟秦灭六国,则天下无诸侯矣。始皇又废封建行郡县,致再无新诸侯。一朝秦罹民难,则天下无援手,卒遽亡。此情形,乃如齐与嬴而不与五国,迨五国迁灭,齐失强援,亡无可免矣。
由是可知,于封建贵族政权时代论,秦与六国唇齿相依也。秦灭六国,实乃灭封建贵族政权之时代矣。使六国在,纵天下平民蜂起事,诸侯或自平定之,或相援平定之,秦断无遽亡之虞。故曰:“秦灭六国,实自戕也!”
初,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李斯驳之。始皇曰: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遂从李斯言。始皇英明伟烈,亦不得超越其时代之视眼。其唯恐立诸侯树兵而难平息之,而不虞废诸侯则民起事愈难平息之。权之二者,立诸侯利大于弊也。
始皇执于废封建,以其弗察平民意识之兴发,更弗知平民觉醒之力量也。因之,其虽开中国中央统一政权之先,然治天下之略,仍乃封建贵族政权时代之“霸道”;始皇、二世之日行,仍乃封建贵族之日行,视民如牲畜,肆意践暴之。实则始皇、二世暴政,不过封建贵族之秉性耳。顾春秋战国,虽百家争鸣,多有倡“王道”者,而诸侯所行所乡,胥“霸道”也。何则?“霸道”最合封建贵族政权脾性也。故“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率施“霸道”而非“王道”。秦既行“霸道”吞并天下,因之以治天下,当然尔。钱穆言:“秦室本上古遗留之最后之贵族政府……役使民力逾量,即是氏族之贵族气味。”可谓一语中的。
秦六合天下之至重大、至深层意义,在平民意识觉醒时代之来临。诸侯兼并覆亡之过程,亦乃平民意识渐滋生之过程。诸侯相继而亡,则黎民知诸侯可颠覆,遂不以诸侯为世袭君主,因之平民意识昂首,中国历史步入平民觉醒之时代。陈涉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正平民意识形成之徽,此种思想于先秦季断无产生之可能。平民生代诸侯之念,则贵族政权之思想根基坍塌矣。故陈涉、吴广大泽乡起事,乃中国史之首次农民起义,时势使然也;始皇不虞平民起事之患而废封建,不识时势使然也。
绾之,秦之遽亡,时势使然。秦以封建贵族政权之脾性,于平民意识觉醒之时代,理中国首个中央统一之政权,犹以错误之身,于错误之时,行错误之事——其倏覆固然也。贵族政权之秦败,平民政权之汉兴。是以钱穆曰:“秦之统一与其失败,乃贵族封建转移至平民统一中间之过渡。”使始皇壮年弗崩,二世为政弗诞,亦不过苟延秦寿,终逃不过夭亡之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