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达”不宜解作“很晚才踏入仕途”——《2024届新高三开学联考语文试题》之参考答案商榷
(2023-08-03 10:02:54)
标签:
2024届新高三开学联考送从叔尉渑池 |
分类: 教学榷疑 |
“晚达”不宜解作“很晚才踏入仕途”
——《2024届新高三开学联考语文试题》之参考答案商榷
《2024届新高三开学联考语文试题》的“古代诗歌阅读”部分,选文是唐代顾非熊的七律《送从叔尉渑池》:
同登科第皆清列,尚爱东畿一尉闲。
虽有田园供海畔,且无宗党在朝班。
甘贫只为心知道,晚达多缘性好山。
白首青衫犹未换,又骑羸马出函关。
其第二题(全卷第16题)是一道“人物形象”概括与分析题:
本诗刻画了“从叔”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赏析。
参考答案如下:
本诗刻画了从叔淡泊名利、喜好清闲、甘贫乐道、热爱自然的底层官员形象。尽管同年进士都已显贵,但他毫无歆羡之情,安心做一名县尉,乐享清闲自在的生活。他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因此甘于贫穷。他性好山水,不汲汲于仕进,直到很晚才踏入仕途。
对此参考答案末句“直到很晚才踏入仕途”,笔者以为并不正确,值得榷议。
查遍网络,未见顾非熊此诗的翻译与赏析。而命题者提供的《语文参考答案及解释》中,也没有关于此诗的翻译和详解。笔者认为,命题者在制作答案时,应该撰写这些资料,以使师生更好地理解诗文而知其答案之所以然。
此《送从叔尉渑池》,最难理解和翻译的,是颔联上句“虽有田园供海畔”。笔者不揣谫陋,斗胆释之:
“虽”,意为“原本,本来”。
“海畔”是“海畔有逐臭之夫”典的简称。《吕氏春秋·遇合》:“人有大臭者,其亲戚兄弟妻妾知识无能与居者,自苦而居海上。海上人有说其臭者,昼夜随之而弗能去。”曹植《与杨德祖书》:“人各有好尚,兰茝荪蕙之芳,众人所好,而海畔有逐臭之夫。”北宋梅尧臣《异同》诗:“河滨捧土人,海畔逐臭夫。”清赵翼《消闲》诗:“眼前惜少嘤鸣友,海上由他逐臭夫。”世人遂以“逐臭之夫”比喻嗜好怪癖、与众不同之人,颇含贬义。但在本诗中,“海畔”应是褒用的,宜解作“性情、喜好与世俗不同的人”。
这样,“虽有田园供海畔”整句可译为:本来就有美好的山水田园供(喜好自然、清闲的)您快乐享受。
如此,整首诗的翻译便不难了:
与您同年登科的人都已经官居高位,您却依然快乐地做着东京畿辅之地的一个清闲低微的县尉。本来就有美好的山水田园供热爱自然、清闲的您快乐享受,并且您没有宗族、乡党在朝廷里为官(无人援引您)。甘于清贫只是因为您内心懂得“道”,很晚才仕途通达多半是由于您性好山水(而淡薄仕进)。现在,您已经头发花白、年纪老大,却依然穿着低微官员的青衫官服,再一次骑着瘦弱的马匹走出函谷关,到渑池去任尉职。
参考答案把“晚达”理解为“直到很晚才踏入仕途”,依文本分析,应该是错误的。理由如下:
第一,首联“同登科第皆清列”,说明同年登科者都已身晋高位。由登第到“皆清列”,需要的时间肯定不会短,这就从侧面证明从叔进入仕途的时间较长。“尚爱东畿一尉闲”,说明与诸同年相比,从叔一直官职低微,同年“皆清列”时他仅任“东畿一尉闲”。县尉之职,掌行政、司法、财政等庶务,比县令品级更低。但从叔任这个清闲、低微的小官,很是受用。“尚爱”,依然、仍旧喜爱,直接证明从叔任县尉职的时间不短、进入仕途的年月已较长了。
第二,首联已言从叔“尚爱东畿一尉闲”,说明他早已进入仕途为官。现在他要调到渑池任尉职,作者在颈联言其“晚达多缘性好山”,命题者却把“晚达”理解为“直到很晚才踏入仕途”,明显悖于事实与事理。
第三,既然从叔“淡泊名利、喜好清闲、甘贫乐道、热爱自然”,那么,他又何必“直到很晚才踏入仕途”呢?按理,如从叔这类“性好山水,不汲汲于仕进”的人,年岁愈晚,进仕之心愈弱。若依参考答案,竟然是反其道而行之了,怪哉!
第四,命题者拘束于“晚达”的常规解释“晚年得官;迟显达”,而不知因文本、实情而变通。本诗是作者写给从叔的送别诗,措辞里饱含着人情世故。从叔已老(白首)矣,却一直做着县尉的小官(青衫)。这次到渑池赴任,也仍然是做县尉。从叔此时的真实境遇是“未达”,但作者要考虑到他的感受,不能直说他到了“白首”仍然“未达”,而是用了“晚达”一词。晚达,“很晚才仕途通达”之意,亦即“迟显达”。这样,既避免了从叔的尴尬,也寄寓了作者对从叔的祝愿——祝愿他虽晚但终得仕途通达。笔者这种基于文本、实情的解释,应该是符合情理罢。
特以此文与命题者、众同道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