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旨在三”,丰厚而飞动——记叙文《我的初一生活》写作点拨

(2022-11-12 19:50:38)
标签:

一旨在三

记叙文

分类: 杏坛志林

“一旨在三”,丰厚而飞动

——记叙文《我的初一生活》写作点拨

上周我们做了《我的初一生活》的写作练习。由同学们的作业来看,优点突出,缺点也较多。突出的优点是大家都写得比较符合“生活真实”,这是为文的第一要素。而大家是刚上初中的学生,对初中写作不大了解,写作全凭小学的基础来发挥,当然就难免缺点多多了。但我们要向前看,知道人是要进步的,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努力,就能够取得写作上的进步。

这节作文指导课,主要结合本次《我的初一生活》写作训练,探讨如何从“主题鲜明”、“内容丰厚”及“情节飞动”三个方面提高记叙文写作技巧。

下面,先请同学们阅读我十年前写的一篇论文的部分内容。这篇论文是谈议论文写作技巧的,但我觉得用来指导记叙文写作也合适,所以我把它摘引过来;为了方便大家将其与记叙文写作联系起来,我在所摘论文内容中的一些地方,用括号加上符合“记叙文”写作技巧表述的内容。大家试着想想,这样把“议论文写作技法”换为“记叙文写作技法”,是否也很洽切呢?如果是,则可知不同文体间的写作技巧有时是相通的。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议论文(记叙文)写作的普遍弊病是内容单薄、思维呆滞,故而甚少丰厚、飞动之佳作。而内容之丰厚,文思之飞动,却是古今佳构之共色。如何使学生议论文(记叙文)写作丰厚、飞动起来,是笔者多年作文教学探索的重点。

破困之道是“一旨在三”。

“一旨”,即抱定一个主旨。“三”,即“多”,中国古代以三为多,故“三”为“多个”。“在三”,即“以多个层次(事件、方面、角度)去论证(叙述)”。故而“一旨在三”,即“抱定一个主旨,以多个层次(事件、方面、角度、情节)去论证(叙述)之”。在具体写作中,“三”的最佳数量是“三层(事件、方面、角度、情节)”或“四层(事件、方面、角度、情节)”。少于三层,则失“多”之味;多于四层,则败于“繁”之琐。

“一旨在三”,因其主旨明确,且论证(叙述)层次绵密变化,便使文章自然具备了“丰盈”与“动态”之特征。读这样的议论文(记叙文),乾坤万里,山衔水远,极富丰厚与飞动之流美。需要指出的是,学生易犯一种错解,以为议论文(记叙文)之“内容丰厚”是指“文章例子(学生往往片面地把“内容”理解为“就是例子”)很多”。其实,所有类型文章的“内容丰厚”,都不是指“例子很多”,而是指“意蕴(在议论文(记叙文)特别表现为“论证层次”(事件、方面、角度))很丰富”。

“一旨在三”式作文,其实是古今优秀议论文(记叙文)之通性。古代文论所言“文似看山不喜平”,所谓“起承转合”,便包含了这“在三”之妙。故而议论文(记叙文)无论如何演绎(叙述),皆入“一旨在三”之毂中。

……,均系“一旨在三”之实践范例。其抱定主旨,层层演绎(记叙文)的写法,确实使作文不失丰厚与飞动。笔者认为,这应该是“一旨在三”之固有优势。故而“一旨在三”,实在是一种很值得推广的作文技法。

然后,我们来稍微了解相关概念。

1、一旨:即文章紧紧围绕一个鲜明的主旨(主题)写作。无论内容、情节如何,都是为表现主旨服务的。作文若没有鲜明的主题,就如人没有了灵魂,糊里糊涂,不知所至。

2、内容丰厚:指内容丰富而厚重。作为记叙文,其内容应该有丰富的容量,厚重的意蕴。而要内容丰富,事件、方面、角度都应典型且数量恰当。内容过多则靡滥,过少则寡味,一般而言,“三”是较适合的。

3、情节飞动。情节也可以笼统地视为思路。无论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情节都应该变化、灵动。这是写作思维的体现,也是叙事魅力之所在。而主题的鲜明、深刻,也往往是由情节的飞动来表现的。同样的内容,若情节平常,则读者可能会呵欠连连,不堪卒读;若情节飞动,则读者可能会阅不能罢,罢而回味。

最后,让我们认真阅读初一(6)班杨潞同学的三篇习作。一稿是她上周末写的,我读了不大满意,让她写了二稿;二稿我还是不大满意,于是她今天又写了三稿;三稿仍未能使我满意,她今天上午第五节又动笔写四稿……但我没时间等她的四稿了。

杨潞同学的作文,在语言表达、标点符号等方面多有缺点。但她的好学勤写,确实让她的习作一稿比一稿好。我相信,她的作文水平会在这种高强度的写作锻炼中快速提升。

现在,请同学们从“主题鲜明”、“内容丰厚”和“情节飞动”三个角度,比较鉴赏杨潞同学的三篇同题习作,总结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我的初一生活

(杨潞  一稿  540字符)

小学阶段结束了,迎来了初一的新生活,总听人说:“初一生活是与众不同的。”可到底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来看看吧。

现在已经是开学后的第八周了,还记得在开学后的第四天,也就是军训结束后正式开始上课的一天。在这一天晚上,晚自修时,我们的班主任政治老师,让我们上自习,可我们却不知道做什么,老师见了,就派了两个任务给我们,第一个就是背出语文书第四课的古诗词四首。第二个任务是自习到数学书第二课。听到这个我很疑惑,都还没开始学,这些任务能完成吗?我心想:“之前背书都是先教完后再背,而数学,有些知识都是没学过的。”这时,有些同学就问老师说:“老师,我们都还没学过呀。”老师严肃地说:“所以才让你们自学,初一和小学是不同的,有许多知识都是靠自己弄明白的,实在不懂就去大胆地问老师。”老师说完,我们就按照老师说的去做。在这一天过后,我们每天如此,在学到古诗词时,不用再花费时间再背,而且提高了学习效率还能学到更多的东西,而数学呢,在老师教的每一课都能学透里面的知识,因为在之前已经学过一遍,在老师教了后,知识更巩固了。从这里面我终于明白了他人所说的小学与初一的不同了,在初一生活中是要自立学习,不能总靠老师,而且要多加勤奋,不懂就问。

初一生活是一个新的开始,让我们拥抱我们的初一生活吧。

 

 

我的初一生活

(杨潞  二稿  806字符)

小学阶段已经结束了,开启了初一的新生活,总听人说:“初一生活是与众不同的。”可到底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来看看吧!

我是住宿生,在我们班的宿舍里,我每天都在重复做着那几件事,这几件事让我养成了“自律”的好习惯。一天早上,当我还做着美梦,突然,一阵歌声响起了,我一听到这声音便从梦乡中醒来,以最快的速度起来扎好头发、叠好被子,之后便去洗漱,穿好鞋子,吃完早餐后便上到教室开始上课了。中午,如果轮到了我打扫宿舍卫生,我会早早地吃完午饭,上到宿舍完成我的任务,摆好物品、洗好洗漱台,任务完成后便去好好地睡个午觉,就这样一天天地过去,自律也就成为我的一个习惯了。

在学校里,我还记得刚开学那会儿,在一节自修课的时候,我不知道要干什么,班主任就让我们去自学一下数学书,那时我很疑惑:“老师还没开始教我们,有些知识还没学过,自学能看得懂吗?”然后就有同学问老师,老师是这样回答的:“中学和小学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学会自学,自己去弄懂问题,要提前去看去学那些知识,这样在老师上课的时候才更容易掌握,加快学习进度。”我听了后信服地点了点头,就这样我按照老师说的去做,每天都会去自学和自习,这也是一个中学生都具备的学习方式。

然而,我们不能只学而不劳动,有一句话说得好——“劳逸结合”。我们在班级里每个人都会有负责的区域卫生,而我是在星期四负责一部分阶梯的卫生的。每次在星期四这天早上,我一吃完早餐就会去到那里,拿好扫把,这时的阶已经积了许多橙的、黄的、红的落叶,因为这里有一排整齐的树木,一有风吹起就会有少许的叶子落下来,我见过这个场景。在我刚开始扫的时候,其他几位同学也来了,我们就一起把落叶扫在一堆,然后就分人拿去倒掉,就是这样,每个人都勤奋地劳动,在政治里说到过“劳动也是一种学习”。

看吧,现在我终于知道了初一生活的不同了,初一生活需要自立、自学还要勤劳动、勤奋学习。初一生活是一个新的开始,让我们去拥抱新的生活吧!

 

我的初一生活(我初一的成长

(杨潞  三稿  618字符)

人本身就是在不断的成长,在我刚刚进入初一生活的时候与我现在有着不同的感想,这就是我这段时间的成长。

记得,在开学不久的一天:我正在宿舍里睡午觉,可还没完全睡着。突然有个值日生来到我们宿舍里检查卫生,她动作很轻,那个值日生先是看了一下门外的走廊、还有床底和地板,只见她轻轻地摇了摇头,然后又到卫生间里看了看,她的表情更加失望了。“你们今天的值日生是谁。快把地上的头发扫好。”说完后,我们今天的值日生便起来拿起扫把开始扫地。我看见了,心想“为什么每天都要打扫卫生那么多次,在家里都只是隔天打扫一次,为什么要这么严肃执行呢。”

又过来几天,我早上起床的时候,我忘了叠好被子就去吃早餐了。可当我中午回到宿舍的时候,一个初三的值日生走了进来,看见我的床上的被子还是乱的,没有按照规定叠好被子,就教训了我一顿。在那个时候,我就更搞不懂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规定要遵守了。不过也因为这次,让我在以后的每一天都严格地做好了那些规定。

一天星期六,我居然睡到六点就准时醒了,而且还主动叠好了被子,洗漱完后整整齐齐地摆好了那些用品,妈妈看见了,笑着说:“变得这么自律了。”听了这句话,我认真地回想,真的,我好像真的变自律了。后来,在家里,我凡是看见地面脏了都会主动打扫,“这么大的改变,女儿真的成长了。”妈妈又说。就这样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初一的生活中会有这么多的规则,原来是要培养我们自律的好习惯,从而让我们在生活中成长。

我在初一生活中成长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