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品味“印度母亲”的文学形象——《乡镇从教录》之《金色花》(泰戈尔)教学笔记

(2022-10-22 08:01:58)
标签:

泰戈尔

《金色花》

印度母亲

生活真实

文学形象

分类: 教学随笔

 

 

品味“印度母亲”的文学形象

——《乡镇从教录》之《金色花》(泰戈尔)教学笔记

化州市第一中学      陈华胜

教《金色花》时,我没有展开讲散文、诗与散文诗三者的区别。毕竟对于初一学生而言,这些只需大概知道即可。所以我先让他们朗读了课后的阅读提示,然后自己再简单地点拨一下,就算过了。

课文朗读、字词积累是常规教学环节,必须认真落实。在字词积累上,我让学生当堂默写——这个非常基础的学习内容,仍然有一部分同学完不成。

对课文的分析,当然包括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分析。母子亲情、孩子对母亲的依恋、孩子的天真烂漫等,肯定要分析到。

不过,我注重让学生通过品读文本来分析母子形象及思想主题。

我引导学生注意课文是通过想象的方式,以三幅画面作为文章主体内容来刻画人物及表现主题的。顺便,我做了个拓展,即中国的为多的文学传统。与学生一起,列举、联系了课外的《西游记》三打白骨精、《三国演义》三顾茅庐、《水浒传》三打祝家庄,和课内的《秋天的怀念》三次看花、《散步》三次转折,来理解写作如何达到情节的动态美、内容的丰富美和意蕴的深厚美。

我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中母亲(上午)沐浴后祷告(中午)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黄昏)拿灯到牛棚里去三个画面,来分析母亲的特点。

分析的结果是:由沐浴后祷告,可见母亲的一个虔诚的、富有信仰的、生活充满仪式感的人;由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可知母亲的生活里氤氲着书香的气息,她是一个富有文化修养而生活优雅的人;由拿灯到牛棚里去,可想母亲是一个勤劳贤惠的人。

我给同学们总结说:富有信仰、热爱读书、勤劳贤惠,泰戈尔的母亲简直是一个完美的母亲形象啊!

然后,我让同学们由这些生活画面推测泰戈尔的家境。同学们都说他家是农民家庭,但家中氛围富于信仰和文化气息;也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家庭氛围,才很好地培育了泰戈尔的诗歌灵性和才华。

我并不满足于此。我向同学们抛出一个问题:大家都由这篇文章得出泰戈尔的家境是有信仰和文化修养的农民之家,可事实上,泰戈尔家是当地著名的贵族、豪富之家。根据印度贵族家庭的生活,泰戈尔的母亲根本不需要拿灯去牛棚喂养牛。那泰戈尔为什么要与事实不符,写母亲去牛棚喂养牛呢?

这个问题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有点深奥,于是我用鲁迅先生写《孔乙己》、《阿Q正传》等作品来引导学生。《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是不是真有其人?《阿Q正传》中的阿Q是真人吗?它们与《朝花夕拾》中的人物的真实性有什么不同?

最终同学们得出结论——《金色花》中的母亲都是文学形象,不能将他们等同于真实生活的泰戈尔、泰戈尔母亲;他们是文学艺术的创造,母亲这一文学形象表现了泰戈尔理想中的印度母亲的形象。

(若往深一点讲,《金色花》中的母亲形象,是泰戈尔综合印度生活真实、文化传统、理想追求的而创造的印度母亲的形象,它超越个体而具有民族性,故而伟大、不朽,超越国家、民族的疆域,为全世界所喜爱。但在初上中学的初一学生,这样的深度分析可能并不适宜。)

课讲到这里就结束了。我的这个课堂教学,除了注重常规的教学内容,还注重质疑精神、逻辑思维、具体分析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力图将课堂知识拓展、稍微加深。我想,学生学了这篇课文,会知道文学写作的简单技法,会意识到通过文本细节去品味人物形象及主题思想,会萌生质疑、思辨、探究的兴趣,会有意识地区分文学形象与生活真实的不同——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学是基于生活的创造,它不是生活真实,而是艺术化的生活真实

当然,考虑到牛在印度的神圣地位,泰戈尔母亲黄昏时拿灯到牛棚里去伺候牛,也是有可能的。但我没能查阅到这方面的资料,所以只好阙疑从无了。

 

后记:

写完以上教学笔记后,我继续查阅泰戈尔加他及他母亲的信息,如书籍《泰戈尔自传》、视频《〈泰戈尔传〉: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传奇一生》等,有一些新发现。原来,泰戈尔母亲生育了十四个儿女,泰戈尔是最小的。泰戈尔小时,父母都很忙,没多少时间亲自照顾他。小泰戈尔的管教工作,是由家里的仆人负责的,而这些仆人给泰戈尔的印象非常恶劣。这样的成长经历,深刻影响着泰戈尔的文学作品,童年时代,双亲关爱的缺失,让泰戈尔对母爱有着深深的渴望,对女性之爱的赞美和祈求,一直是他作品里的重要主题( 视频《〈泰戈尔传〉: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传奇一生》)。

如此看来,对课文《金色花》的解读,若视为泰戈尔自身情感的投射,则应该是表达其对缺失的母爱的深深渴望——文中那位孩子化作金色花,于是母亲常常见不到自己的孩子,这也许是一种隐晦的反笔:事实是,母亲常常不见、不陪伴、不照顾自己的孩子。

若按我前文的分析,大约也可以。因为,课文注解里提到,金色花黄兰,是印度的圣树。如果将伟大的印度母亲喻为圣树,将其哺育的儿女喻为金色花,也是很恰当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