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借喻还是暗喻?
(2022-04-19 12:34:37)
标签:
借喻暗喻滞销的奢侈品流行的作品 |
分类: 教学榷疑 |
到底是借喻还是暗喻?
(2022年4月19日星期二)
语言不够“纯净”,据说是新诗的通病。然而将不同的因素冶于一炉,而使之产生浑然一体的美感效果,是诗歌艺术的可贵之处。我们并不认为诗和说话居于平等的地位。诗是经验的艺术化的表现,不是日常会话的达意。其次,文言在日常生活上虽已僵硬难用,但在艺术品中,经诗人的巧妙安排,却能“起死回生”,加强美感。反之,如果欠缺艺术的生命,则尽管一首新诗通篇不用一典,不掉一文,那种“纯净”也只是“一贫如洗”的代名词罢了。说坦白些,在文学的国度中,新诗人们是带点贵族气质的。我们宁愿自己的作品成为滞销的奢侈品,也不愿它成为畅销的牙膏,人人皆可入口,而转瞬又必吐出的牙膏。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成:“我们宁愿自己的作品不为大众欣赏,也不愿它成为流行的东西。”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参考答案很详细,字数较多,我只摘取需要商榷的部分:
从修辞角度看:原文“我们宁愿自己的作品成为滞销的奢侈品,也不愿它成为畅销的牙膏”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用喻体“滞销的奢侈品”代替“不为大众欣赏”的作品,用喻体“畅销的牙膏”代替“流行的作品”,结合“说坦白些,在文学的国度中,新诗人们是带点贵族气质的”可知要突出表明“新诗人们是带点贵族气质”的艺术追求,运用借喻,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
我认为,画横线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是暗喻而不是借喻。
暗喻与明喻的区别,在于暗喻句出现本体和喻体,不用比喻词语或用“是、变成、成为、等于”等喻词;明喻句只出现用来代替本体的喻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
“我们宁愿自己的作品成为滞销的奢侈品,也不愿它成为畅销的牙膏”是由两个连续的兼语句构成的并列复句。“自己的作品”、“它”既分别是“我们宁愿”、“(我们)也不愿”的宾语,也分别是“成为滞销的奢侈品”、“ 成为畅销的牙膏”的宾语。
无论怎样,“自己的作品成为滞销的奢侈品”、“ 它成为畅销的牙膏” 都具备构成暗喻句的充要条件,都是暗喻句。它们的本体分别是“自己的作品”、“它”,喻体分别是“滞销的奢侈品”、“ 畅销的牙膏”,喻词都是“成为”。
参考答案无视句中的本体和喻词,将其修辞手法判定为借喻,这应该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