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正之音”榷疑
(2022-04-17 13:22:30)
标签:
宋弘桓谭以忠正导主 |
分类: 教学榷疑 |
“忠正之音”榷疑
(2022年4月17日星期日)
高三级4月1日早测卷里,有一道文言文阅读选择题。我认为,它的参考答案选项正确,但它的答案解释则需商榷。
原文如下:
建武二年二月,壬子,以太中大夫京兆宋弘为大司空。弘荐沛国桓谭为给事中。帝令谭鼓琴,爱其繁声。弘闻之,不悦;伺谭内出,正朝服坐府上,遣吏召之。谭至,不与席而让之,谭顿首辞谢;良久,乃遣之。后大会群臣,帝使谭鼓琴。谭见弘,失其常度。帝怪而问之,弘乃离席免冠谢曰:“臣所以荐桓谭者,望能以忠正导主。而令朝廷耽悦郑声,臣之罪也。”帝改容谢之。秋贾复南击召陵平之复部将杀人颍川太守寇恂捕得系狱时尚草创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戮之于市复以为耻还过颍川谓左右曰:“今见恂,必手剑之!”恂知其谋,不欲与相见。姊子谷崇曰:“崇,将也,得带剑侍侧。卒有变,足以相当。”恂曰:“不然,昔蔺相如不畏秦王而屈于廉颇者,为国也。”乃敕属县盛供具,储酒醪;执金吾军入界,一人皆兼二人之馔。恂出迎于道,称疾而还。复勒兵欲追之,而吏士皆醉。恂遣谷崇以状闻,帝乃征恂。恂至,引见;时贾复先在坐,欲起相避。帝曰:“天下未定,两虎安得私斗!”于是并坐极欢,遂共车同出,结友而去。冬,十一月,赤眉暴乱三辅。帝乃遣偏将军冯异讨之,敕异曰:“三辅遭王莽、更始之乱,元元涂炭,无所依诉。将军今奉辞讨诸不轨,营保降者,遣其渠帅诣京师;散其小民,令就农桑;坏其营壁,无使复聚。征伐非必略地、屠城,要在平定安集之耳。诸将非不健斗,然好虏掠。卿本能御吏士,念自修敕,无为郡县所苦!”异顿首受命,引而西,所至布威信,群盗多降。
原题如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解析】错在“要求他以忠正之音引导皇帝”,宋弘只是希望如此,从文中看,他并未对桓谭明言。
在这个参考答案解释里,命题者认为选项A错误的原因是宋弘并未对桓谭明言“要求他以忠正之音引导皇帝”。这个解释有一定合理性,但未触及根本。
因为,参考答案这一解释,是将“忠正之音”理解为对立于“郑声”的“雅乐”。这一解释,似乎“望文生义”了。
宋弘之所以推荐桓谭做给事中,是因为桓谭有益于政治之才华,而不是因为他擅长弹琴,要他给光武帝奏忠正之雅乐。这点,我们可以对照《后汉书·宋弘传》的记叙:
帝尝问弘通博之士,弘乃荐沛国桓谭才学洽闻,几能及扬雄、刘向父子。于是召谭拜议郎、给事中。帝每宴,辄令鼓琴,好其繁声。弘闻之不说,悔于荐举,伺谭内出,正朝服坐府上,遣吏召之。谭至,不与席而让之曰:“吾所以荐子者,欲令辅国家以道德也,而今数进郑声以乱《雅》《颂》,非忠正者也。能自改邪?将令相举以法乎?”谭顿首辞谢,良久乃遣之。后大会群臣,帝使谭鼓琴,谭见弘,失其常度。帝怪而问之。弘乃离席免冠谢曰:“臣所以荐桓谭者,望能以忠正导主,而今朝廷耽悦郑声,臣之罪也。”帝改容谢,使反服,其后遂不复令谭给事中。弘推进贤士冯翊、桓梁三十余人,或相及为公卿者。
可见,宋弘推荐桓谭,是因为桓谭“才学洽闻”,是要他“辅国家以道德”,而不是给光武帝推荐一个“乐师”,专门给皇帝弹奏忠正的音乐。
而且,“给事中”这一职位,其职责也不是给皇帝奏乐,而是“给事殿中,备顾问应对,讨论政事”:
官名,秦始置。西汉因之,为加官,位次中常侍,无定员。所加之官或为大夫、博士或议郎,御史大夫、三公、将军、九卿等亦有加者。加此号得给事宫禁中,常侍皇帝左右,备顾问应对,每日上朝谒见,分平尚书奏事,负责实际政务,为中朝要职,多以名儒国亲充任。东汉后来不置,但前期有,如桓谭在光武朝“拜议郎给事中”。(引自“百度百科”)
所以,宋弘所言“望能以忠正导主”的“忠正”,其实就是给事中的本职工作——忠正之言行,而非是答案选项里的“忠正之音(音乐)”。至于宋弘是否曾对桓谭明言“以忠正导主”,则其本为人臣之职责,毋需明言,又何必明言呢?
综上,我认为参考答案关于“忠正之音”的解释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