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法法销归自性

(2022-05-06 16:03:11)

人生不是来受用的,如果你面对人生的态度,是来享受的,第一个、你不会进步,第二个、你的痛苦会很多。末法时代苦恼比快乐多,你却抱着来受用的心情,心住在外境—心随外境而转;你想要快乐、你又作不了主,是外境在作主,所以生命永远处在被动的状态。菩萨的心情应该是:人生是来历练的!这样的观念才对。 历练的人,是站在“心”的角度来看人生,不是站在“外境”。“云何应住?”我的心不住在外境,是住在自己的菩提心——把一切人事,都当作增长福德、智慧的因缘,假借外在的人事,来启发心中的智慧与慈悲。所以菩萨道,基本上不考虑得失的问题,那是一般世俗的眼光,要紧的是:这个过程走过去,留在心中的,是不是能够帮助我智慧增长、慈悲增长?是从内心的成长,来衡量人生的得失;所谓“历事练心、称性起修”,所有的经历都是──法法销归自性!而这个“假观”就是“借假修真”;人生是一种有为的假相,但是如果你能好好利用,它也能启发你的智慧、启发你的大悲;虽然人事生灭变化,留在你心中的智慧、慈悲,却是真实的功德,所以叫做“借假修真”。 透过假相的历练,创造真实的慈悲、智慧功德,这个就是“假观”。大乘佛法对于人生,不认为人生是快乐的,也不觉得人生应该放弃,也有它积极的一面,“历练”就是增上的力量!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空”是要我们放下心中的执着妄想;“亦名为假名”,从“假观”当中,去历事练心,增长诸波罗蜜功德。 第三、亦名中道义。 这是保持“中观”,也就是把前面“空观”的“无住”,跟“假观”的“生心”,保持一种平衡──有所放下、有所追求;放下对外在的执着,追求内心的善念、正念。 大乘佛法“空、假、中”的人生观,最简单的区分,是把外在人事这部分,所谓︰成、败、得、失等等,都是采取看破放下、随缘的态度;但是对于内心这部分,必须主动积极去经营;将人生用在改造内心、增长善念。所以我们常说:“凡事尽心尽力,成败交给业力!”从内心世界来说,应该要主动积极,生命是很可贵的;但是从外在环境来说,成败交给业力,这部分不要太在意,因为你掌握不了因缘的变化。 简单说“多痴众生因缘观”,在因缘当中,有“内因缘”和“外因缘”;内心的因缘─这部分你要很小心谨慎经营,外在的因缘─你要尽量看破放下。大乘佛法对于人生的态度是─有所放下、有所追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