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者常观身空寂,内外通同,入身于法界之中,未曾有碍。” 般若正见的观照力,是要用在观察五蕴身心的空寂无我。人有六根,内六根和外六尘相接触,中间产生六识的分别作用,然后由六识的分别,引生种种烦恼障与所知障。如果我们能够“观身空寂”,不生起六识的作用,也就是六根在接触六尘的时候不起分别心,就能直接接触到诸法的实相。一有分别,就不是诸法的实相,就是名言概念。
在“观身空寂”的时候,要求做到“内外通同”。内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外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内外都要空寂。如果用内在的六根执取外界万事万物六尘,就会产生见、闻、觉、知(视觉为“见”,听觉为“闻”,嗅觉、味觉、触觉统称为“觉”,知觉为“知”)六识。如果六根不产生对六尘的执著,就不会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知觉的分别作用。六识就是分别心的表现,分别心表现出来,就成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知觉的各别作用,如果离开了六识分别心,六个识就合为一个识,内六根和外六尘就成为一个整体,不再有六和一、内和外的分别这种境界,就是“内外通同”。
打七的目的,就是要让六个识停止活动,在面对六尘的时候不起分别。要达到根尘相对不起分别,就要“舍识用根”。所谓“舍识用根”,是指六根只是接触六尘,不产生执著分别心。如果产生了分别执著,生起了识的作用,那就是舍根用识,不是舍识用根了。在“识”没有转成智慧的时候, “识”是分别,是妄想,有了妄想就会起惑造业。
能够“舍识用根”,功夫久了深了,就能够“内外通同”,六识合成一识,心和万物成为一个整体,自与他、心和境、能与所的界限就会被打破,这种境界,就是“入身于法界之中,未曾有碍”。
法界是什么呢?法界就是实相。入身于法界之中,就是“根”直接接触到诸法实相。能够接触诸法实相,一切障碍就都没有了。要达到这个目的,最后一条是关键。 “五者守一不移。” 就是要用守一的功夫,不要改变。“动静常住,能令学者,明见佛性,早入定门。” 前面讲的四条,知心体、知心用、常觉不停、观身空寂,是在用功的不同阶段所要达到的目标。怎样才能达到这些目标呢?“守一不移”是关键。看住此心,管住此心,守住此心,不要朝三暮四,要专一不移,要行一行三昧。守一不移实际上就是一行三昧的具体应用。能够守一不移,动静常住,动也好静也好,都能守一不移,“能令学者,明见佛性,早入定门”。明见了佛性才能够入定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