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信得及,放得下,守得坚

(2022-04-27 13:45:53)

明末清初福建鼓山永觉元贤禅师说,修道有三要:第一要信得及,第二要放得下,第三要守得坚。并说“有此三要,方可学道”。“信得及”是开始用功,建立起对修顿教法门的信心。信什么呢?必须信根本。根本是当下这一念,具足与佛无二无别的功德。不信此一念心即佛心,无法进入禅门。 在古代、现代,有许多禅门大德就是“信得及”,能够明心见性,彻悟心源。当下这一念心,具足恒沙功德,清清净净,不生不灭。静照观察,就可以发现,当下之心与佛无二无别。 唐朝六祖,之前是一位樵夫,是广东人。广东在唐朝是一个不开化的地方,六祖闻到《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了义的佛语,当下觉得这是了不起的话,一定要找到弘扬经典的地方与人。后得知弘扬这部经典的地方在湖北黄梅,距离广东有数千里,于是徒步前往。到达之后,经过几个月的苦行,在五祖开导下,终于明心见性。于是,他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就是六祖明见佛性,找到自己本来面目,说出的五句话。这些都是在描述当下这一念心。六祖有这颗心,我们在座各位都有这颗心,与六祖无二无别。如果我们信得及,当下与六祖同一鼻孔出气。 在六祖再传弟子中,有一位马祖道一,他门下有八十一位善知识,其中有一位大珠慧海禅师。一天,大珠前往参拜马祖。 马祖问:“从何处来?” 大珠回答说:“越州大云寺来。” 马祖问:“来此拟须何事?”也就是你来这里的目的是求什么? 大珠说:“来求佛法。” 马祖说:“我这里一物也无,求甚么佛法,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么?” 大珠说:“阿哪个是慧海宝藏?” 马祖回答:“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 大珠一听这句,当即大彻大悟,“自识本心,不由知觉”,身心踊跃,礼谢马祖。 所以,古人对此事信得及,才能悟得快。信得及就是要勇于承担自己与佛无二无别。

信得及,还要“放得下”。放下什么?放下你不肯放下的东西。满腹的佛法,满腹的经论,那些都是妄想分别,与自己佛性不相干。还要把世间的一切贪嗔痴放下,一切的执著放下,连“放下”也要放下,才能自在进入禅门,才能自觉地要求自己,才能远离分别执著,进入无分别的境界。 要进入无分别境界,如果放不下,永远得不到。赵州门下有严阳尊者,来参赵州,问:“一物不将来时如何?”赵州说:“放下着。”严阳又说:“既是一物不将来,放下个什么?”赵州说:“放不下,担取去。”于是,严阳当下开悟。严阳尊者已经到一物不将来,用功已经到一念不生的境界,还要放下,放下“一念不生的境界”。因为如果你放不下,就住在一念不生的境界,还是执著,依然不能前进。所以,放得下非常重要。但是,放下的内容必须有次第,在开始、功夫纯熟、有受用,放下的内容是不同的。放不下就有障碍,有障碍就有局限,有局限就不能前进。 最后,要“守得坚”。守得坚与放得下,岂不是前后矛盾?必须要坚守“信得及”“放得下”的那个。守不坚就会失去觉照,在用功途中不能精进,不能勇往直前。守得坚固就能进步,功夫就能成片。守得坚就会有一番一番好境界,层层无穷。 守得坚不是固定功夫,每一步都要清清楚楚,是活法,不是死法。佛不以死法与人,祖师更不会以死法教授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