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止“生灭心”所发的菩提心,这样的菩提心是非常脆弱的,遇到恶因缘,就产生退转。
第二种菩提心,它是依止不生灭心,就是说他能够“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他能够经常观察我们这个明了的心识——虽然我现在的心有很多很多的烦恼,也缺乏很多很多福德、智慧的庄严,在整个菩萨道当中,我还有很多断恶、修善、度众生的事业要做。没错!但是,把这些如梦如幻的善恶功能拨开以后,我们发觉到:我们这个明了心识的体性是“如”,三世诸佛清净的本性也是“如”,一如无二如。这个时候从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平等思想,开始发菩提心,这个菩提心就不会退转。
什么叫不退转?就是说:所有人的菩提心都退了、都不想行菩萨道了,你还是可以行菩萨道。你不会受外在人事的变化,而退失菩提心。
我们行菩萨道,虽然不能够马上断恶、修善、度众生,但是有一些基本的概念,你刚开始不得不建立,因为这个牵涉到你的种性──大乘圆顿的种姓。你能够深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你光是深信这样的思想,所有的逆境现前,不能够影响你的菩提心。就是不二法门的殊胜,在于它的一个不生灭性,它不会因为外在因缘而生灭。 当然你菩提心坚固,你的成长过程当中,虽然会有逆境,跌跌撞撞的;但是总有一天,你能够不断地往上爬。那么支持你的,就不只是宗教的信心而已,而是对内心一种深观的智慧,在支持着你前进。
所以,你这个发心必须要“彻其源底”,看到生命的本来面目,而产生菩提心;依此菩提心,回向净土,使令一切众生都能够成佛,这才叫作“圆满的发心”。
前面的大乘发心,多少是有点“心外求法”;心外有众生可度、心外有佛道可成。最后是完全——“法法消归自性”,把人生当作是一种历练;生命的目的,只是在开显自性的功德,这叫“称性起修”。他的立足点是向内、回归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