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析《荒原》的创作背景

(2013-03-26 18:05:45)
标签:

教育

分类: 文学鉴赏

http://s14/mw690/76ccb98bgd8d12337012d&690

 托马斯·艾略特是英国20世纪影响最大的诗人,他所创作的《荒原》20世纪西方文学里一部划时代的作品,是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 全诗分5章。在第一章《死者葬仪》里,诗人以荒原象征战后的欧洲文明,它需要水的滋润,需要春天,需要生命,而现实则充满了庸俗和低级的欲念,既不生也不死。 第二章《对奕》对照上层社会妇女和酒吧间里下层男女市民的生活,显示出这样的生活也是同样低级和毫无意义的。第三章《火诫》写情欲之火造成的庸俗猥亵,空虚而无真实的爱。第四章《水里的死亡》最短,暗示死是不可避免的,人们渴望的生命之水也拯救不了人类。   第五章《雷霆的话》又回到欧洲是一片干旱的荒原这一主题,对革命浪潮感到恐惧,宣扬宗教的“给予、同情、克制”。

 

艾略特利用人类学关于神话传说的研究成果,大量引用或更动欧洲文学中的情节、典故和名词,用6种语言,以鲜明的形象并借暗示和联想、严密的结构,构成一部思想和情调一致的完整诗篇 。全诗极少用韵,大多是有节奏的自由体,语言变化多端。想要读懂《荒原》,了解其创作的背景是必不可少的。

 

 在西方文明的发展长河中,最早的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带给人类的飞速发展,让西方人不由得对“文明”本身的出路提出了问题。19世纪后,很多国家相继走上了帝国主义,国际关系很差。一战后,虽然物质生活很丰裕,但精神上十分的贫困,信仰薄弱,人们发现所谓的“文明”并没有给人类带来幸福,西方文明走上了精神死亡。这时艾略特创作的《荒原》,建立了一个庞大的象征体系,表现出现代人过着堕落与死亡的生活,情欲横流,必然遭至毁灭。西方文明已经变成了精神的荒原,只有依靠上帝,舍己、同情、克制、才有出路。

    同时,关于《荒原的》创作,这与作者艾略特的人生经历也是分不开的。年轻的艾略特吸收了哈弗校园世纪末的悲观空气,受到唯美主义、反物质主义和爱默生超验论的熏陶,是他比较容易看清城市生活的丑恶现象。艾略特双亲都是英格兰人,并在中年回到英国,加入英国国籍,信奉英国国教。在哈弗攻读文学和哲学时,博览群书并自学多种语言,给他《荒原》的创作提供了文学和语言基础,本书晦涩难懂,以至于为其诗所注的注释长达九十多条,远远的超过了诗的字数。艾略特同时也对哲学非常感兴趣,在法国德国学习哲学,受法国象征诗派诗歌影响,他的诗充满了理性色彩和哲学韵味。他诗中提到“水”的意象,运用了辩证的思考,水既能给荒原带去希望,但过多的水也会导致死亡。除了对哲学的热爱。宗教对艾略特来说是至高无上的,他的文学批评依附于宗教立场,整首诗虽然都在讲述人们的精神死亡,但也提出了西方文明的精神出路,也就是本诗的整个创作目的——宗教。

 

    艾略特对自己的评价是:政治上的保皇党,宗教上的天主教徒,文学上的古典主义者。我想这句话在《荒原》这首诗中真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