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第二学期语文组教研活动4

附件3
平阳县凤卧镇红军小学“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活动记录表
执教者:王洋哲 |
支援学校:乐清市翁垟第二小学 受援学校:平阳县凤卧镇红军小学 乐清市柳市镇第十五小学 |
||
时间:4.12 |
班级:403 |
形式:同步课堂 |
学术专家: |
内容 |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 |
||
活动过程(文本记录或文本复印粘贴、现场图片附后)
一、揭题导入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那你们都去过哪些地方呢? 师:看来,同学们去过的地方还真不少呐!那你们去过浙江金华吗? 2、揭题板书 师:今天,我们就跟着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一起去金华的双龙洞去旅游,好吗?。
(师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2、关注文体 师:同学们,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记录之意。连起来说一说课题的意思。) 师:从题目中我们知道文章记录了游历金华的双龙洞的经过,像这样对旅行经历进行记录的一种文体叫——游记。(板书:游记) 师:出示课件:很多游记的题目是《记 ——》《游——》,也可以是《-—— 行》 3、聚焦首尾
4、适时点拨:游记开头开门见山,要写清楚“何时”“何人”“何地”“何事”,游记的最后,还可以写一写自己是怎么结束这次旅行的,让游记“有头有尾”。 二、填线路图 梳理游览顺序 1、我们就走进金华的双龙洞,看作者是怎么记录他游览双龙洞的经历的。 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圈出作者分别游览了哪些地方。 出示学习建议一: 读一读:默读课文,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与同桌讨论。 圈一圈。边读边思考,圈出作者分别游览了哪些地方。 师:好,大部分同学都读好了,还圈出了作者游览的的地方,现在请同学们完成作业本54页第3题的线路图。 这些字词谁会读? 浙江 一簇 漆黑 臀部 额角 蜿蜒 石笋 石钟乳 突兀森郁 盘曲而上 师:第一声,跟老师读一次,盘曲而上。这里的曲是弯曲的意思。 谁来说说突兀森郁的意思? 蜿蜒:在字典中有两种意思,蜿蜒在文中是什么意思呢?想象双龙蜿蜒的姿态,得知双龙洞的缘由。 师:在文中指,蜿蜒就是洞顶的双龙。 师:从哪知道的呢?读读文章中的句子。 生: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白龙,一条青龙。 师:哦,正是因为如此,这个洞才得名—— 生齐答:双龙洞。 生字词会读,也理解了,能写好这几个生字吗? 了解“月”不同位置的书写变化,书写“鹃”“郁”“肩”“臀” “臀”:上宽下窄 “肩”:半包围结构,里面的“月”除了变形,还要稍稍露出户字头一点点。 师:同学们写完了吗?现在把笔放下,我们来交流一下你们刚圈出的游览地点,边说边完成《作业本》路线图。谁来说说作者的游程? 孩子们,这些地点你们是在哪找到的?请你来读读相关的句子 出示表示作者行踪的句子,读好句子。 读着读着,你发现了这些介绍作者行踪的句子在课文中有什么作用? 链接资料:联读《交流平台》,说说知道了什么? 师:是啊,这些行踪的句子是按游览的顺序写的,同学们,一条线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作者就是这样且走且看,每走到一处景物,就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这样一边游览,一边描述,这样的写作方法就叫移步换景。(板书:移步换景)
三、品味语言 赏析游记表达 1、师:我们就按照作者游览的顺序,跟随作者的脚步先去路上看一看。 默读第2、3自然段,边读边圈画出作者在路上都看到了那些景物?想一想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作者看到这些景物有什么感受?
山花 交流: 句子一: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暗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1)师: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明艳”的意思吗?
句子二: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而变化调子。 (1)师:大家读一读,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反义词,拟人手法。
(2)指导朗读。 3、师:难道在路上只有这些景物,作者为什么只写了这些景物? 预设1:因为这些景物特别吸引人。例如作者说:“山上的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 预设2:因为景物一路都有。就像作者说:“一路迎着溪流”,便可知溪流一直出现在路上。
|
|||
活动小结(亮点、难点及宣传报道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