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红军小学校本培训
红军小学校本培训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344
  • 关注人气: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1-2语文组教研活动1

(2022-06-13 15:47:00)

   

    

16.海上日出

    

四年级

    

第一课时

  

陈海雪

教材分析

(重点、难点)

《海上日出》是一篇非常优秀的写景抒情散文。文章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重点描绘了晴朗天气和有云时海上日出的几种不同景象,展现了日出这一伟大奇观。本文旨在引导学生在文本阅读中,落实“按一定顺序写景”这一语文要素,能够抓住太阳的颜色、亮光变化说出日出时的景象,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与美丽。并能了解课文按照事物变化的顺序描写日出。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主预习生字,会读多音字“荷”,会写“镶”“刹”等9个生字,能够通过查字典理解“重荷”的含义,能够借助近义词理解“一刹那”的含义。

3.能够抓住太阳的颜色、亮光变化说出日出时的景象,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与美丽。

4.了解课文按照事物变化的顺序描写日出。

教学过程

一、感“日出”

1.(出示图片)看到日出,你有哪些感受?

2.有谁在海上欣赏过日出吗?多数同学都没这样的机会,虽然不能亲眼目睹,但我们可以透过语言文字,想象文字背后的画面,在那苍茫的大海上,等待着、欣赏着太阳从水天相接的地方慢慢升起,会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

3.下面就让我们和作家巴金先生一起去欣赏海上日出。

 

二、知“日出”

(一)检查预习

1.自由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思考作者写了哪几种天气情况下的日出景象。

2.检查字音

重荷             重围               灿烂                          

 

扩大             紫色               一刹那                          

 

镶边             范围               努力  

1)荷(多音字)

[ hé]荷花;[ hè]表示背,重担

重(相机指导)

[chóng]又,再一次

2)一刹那间

近义词解释:一瞬间、一眨眼(时间过得很快)

小结:我们通过查字典、找近义词的方式帮助我们学习字音。

(二)梳理文章结构,整体感知“日出”

1.文章先介绍了什么?再介绍了什么?最后介绍了什么?

(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

2.作者写了几种天气情况下的日出?第2、3自然段描写了什么情况下的日出?第4段和第五段又分别描写了什么情况下的日出呢?

(晴朗时、薄云时、厚云时)

(三)聚焦“伟大的奇观”

1.巴金先生在欣赏完海上日出后有什么感受呢?快速找到文章中的那句话。

2.出示: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板书:伟大的奇观)

 

三、奇“日出”

1.究竟是怎样的日出景象带给作者这样的感受呢?这样的日出景象给你怎样的感受?(壮观、美丽)

2.那么课文中哪些语句体现日出的壮观美丽呢?现在就让我们去细细地品读课文。我们先走进晴朗时的海上日出。

3.自学要求:

1)圈画:默读课文第2-3段,你从哪儿感受到了海上日出的美丽壮观?圈画关键词句。

2)朗读: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勾画的语句。

3)分享:有感情朗读后,将你的体会与同桌进行交流。

4.汇报交流

第二段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

预设: 

1)抓“慢慢地”和“转眼间”,“转眼间”写出了颜色变化的速度快,“慢慢地”写出红霞扩散的速度慢。

2)点评:既然颜色的变化是有快有慢,那我们在朗读的时候,速度也应该是——(有变化的 )。谁能带着你的感受来读一读,让我们感受到天空中色彩的瞬息万变,红霞在天空慢慢晕染扩散。

第三段

预设:

“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

1)你真会读书,你发现这太阳红得可爱,颜色特别。

“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

1)谁能简短地说一说这句话写了太阳什么?

2)从哪里能看出太阳上升很艰难?

抓住“重荷”。“重荷”原本指什么?在这里写出太阳上升得很不容易。

平常人们身上背负重担时,他们表现怎么样?做做动作

给人什么感觉?你能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一读吗?(指导朗读:加重语气,放慢语速)

相机评价:你让我们看到一个艰难上升的太阳。

3)抓住“冲破”“跳出”感受到了看到太阳克服重重阻力,太阳很有力量感。

4)小组比赛读(我们来赛一赛,谁能读出太阳顽强的生命力和势不可当的威力。)

“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1)从“夺目”中感受到日出时的太阳刺得人眼睛睁不开,旁边的云彩也被染成红色的了。

点评:太阳的光芒真是耀眼,光彩照人。

2)引读:太阳亮得——夺目,亮得人——,更亮得旁边的云片——

5.引读

我们再来看看晴朗日出时的景象。

1)一开始——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

2)但惊喜就在一瞬间——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3)太阳终于升起来了——果然,过了一会儿......却没有亮光。

4)太阳冉冉上升——太阳好像负着重荷......红得非常可爱。

5)终于太阳展现了耀眼的光芒——一刹那间......突然有了光彩。

6.当薄云时,你从哪儿感受到了海上日出的壮观美丽?

预设:

1)“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灿烂”一词感受到太阳光的耀眼。

2)一起读一读这一段,读出水天一色的壮观景象。

7.当天边出现黑云时你又从哪儿感受到了海上日出的壮观美丽?

预设:

1)太阳光的颜色发生了变化,先是一道金边,然后又变成紫色或是红色,颜色非常的绚丽多彩。

点评:你抓住乌云蔽日和太阳终于冲破重围时的颜色变化感受到日出的壮观。

2)“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透出”感受到太阳那种冲破阻力,势不可挡的力量。

点评:最终我们都沐浴在这一片灿烂的阳光之中,享受着无限的温暖。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的感受读一读第五段。

 

 

 

四、总结

1.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海上日出时的景象,那么作者是怎样把海上日出写得如此精彩呢?我们下节课再一起学习!

 

五、指导写字

”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努”很容易写成“怒”,当我们心有有怨气时才会发怒。文中的太阳一步步“努力上升”,也是彰显了力量感。只有当我们用上力气,努力做事时才能取得成功。

 

板书设计

海上日出

(伟大的奇观)

晴朗时    变化多端

薄云时    一片灿烂

厚云时    光芒万丈

教学反思

“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纵纵地,使劲向上升,到了最后,它最后冲破了云雾,跳出了海……”《海上出》中作家巴把出的雄伟壮观及他对出美景的赞叹之情都倾注于笔端,融这段拟喻法的描述当中了。但我想,学应对这样个句,要真正读懂它,感受到出的壮观,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如何让学在阅读中透过表的字去感受出的雄壮,体会作者的情感,潜移默化受到感染,并由此产与作者、作品相致的情感共鸣,从真正读懂课呢?!想象!只要引领学去展开想象的翅膀,就能进作者的,就能感受到作品语字的魅!

  我这样做了,果然成功了!这次成功,使我深深地认识到:想象,作为学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在语教学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这次成功,也使我进步反思:为什么有的时候,我们也引导学去想象,但他们却“启不发,想不”呢?

  反思之后,我得到点启发:

  、要选取时机。学读此段后,我并不急于引导学去想象,因为此时他们的思维尚未启动。我问:从哪里能看出太阳上升很艰难?”经过反复交流,句意思都能理解了,此时,才是启发想象的时机!有疑才有悟,学有了疑问,才能触发他们去思考,探求研究的愿望,才能展开的思维活动。

  、要创设情境,有时候学想象兴趣的激发,需要必须的情境。在这段的教学中,情境创设也是不可缺少的。那天随着师深情觉悟地过渡,我播放了段精挑选的乐,学边听边闭着眼睛,感受在时舒缓、时雄壮的乐曲中,我充满感情地朗读着,陶醉在的想象之中,乐停了,学慢慢地睁开眼睛,他们眼充满的是种向上的亮光,为此教师情感的调动也很重要,不情境,学怎样会进情境呢?

  三、要体验想象想象后,学地描述着的想象“我看到了太阳像个健壮的青年,使劲向上挺……”“我看到了太阳先是慢慢地、点点地向上,到了最后,红了脸,使劲下上来了,那量是法抗拒的……”“这就是冲破黎明前的暗……”学兴奋地描述,没有相同的答案,师仔细地听着,充分地给予肯定和赞美,这种肯定和赞美,更激发了学的想象,使学处于的兴奋状态。我与学齐想象着、体验着、享受着、沉浸在想象的美妙境界。

  学学习语的过程,就是透过语字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观点的过程。论是把握思路、线索、还是理解资料,都需要丰富的想象,我体会到:语教学中旦有丰富的想象参与,语教学就会变得动活泼,有声有!

 2021-2语文组教研活动1


2021-2语文组教研活动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