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文化随笔 |
北京西南房山区,有一云居寺,远近闻名。寺内香火鼎盛,游人如织。有的人来这里,是因为要游览附近的十渡景区,顺道来访。有的人是专程来旅游的。还有人是专程来拜佛许愿的。
寺内有唐辽古塔,当年还发现了佛肉舍利。不过,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寺内所藏石刻佛经。中国历史上屡有官方灭佛之举。为了保存佛经,早在隋朝大业年间(605年),云居寺僧人静琬就开始刻经于石。一个人一辈子致力于刻经于石,其精神已足以感天动地。更令人震撼的是,这刻经之举,竟然在云居寺蔚然成风。隋、唐、辽、金、元、明,六个朝代,历代僧人在1039年间,镌刻佛经1122部、3572卷、14278块。每思及此,我的心底都会有一种强烈的震撼感。
云居寺除了藏有大量石经,还有纸经和木板经。合称三绝。其中部分纸经是僧人刺破舌尖血写成,被誉为“舌血真经”。
1999年9月9日,云居寺石经被回藏于新建的石经地宫之中。地宫有玻璃橱窗,游人可以透过玻璃,清晰地看到这一万多块饱含虔诚与心血的石经,被整齐地叠放在地宫里。
伫立在石经地宫的玻璃窗前,我彷佛看到了千年历史长河中,那一代代僧人怀着护经的使命感,专心刻经的身影。那一次次的敲击声,似乎在我的耳畔回响。可是,感动之余,一个奇怪的念头,也在我的脑际升起:这样做,有用吗?
是呀,这样做,真得有用吗?
自东汉白马驮经,传入中国后,佛教绵延两千年,空前繁盛。虽经三武一宗的灭佛之举,毕竟都是短期的劫难。可是,到了二十一世纪,佛教到达的这个低点,似乎看不到再次兴盛的未来。也许,这就是所谓的末法时代?
云居寺僧人千年刻经,为的是防止佛经因灭佛而失传。今天,佛经的确传下来了。可是,它们静静地躺在石经地宫之中,被人观赏。虽然摆放整齐,虽然被视为重要文物。可是,信众在哪里?
当然,信众很多,散处民间。可是,毕竟不复当年隆盛景象了。
寺庙之中,早已见不到当年刻经者的身影。大殿之上,无数游人盈盈下拜,款款下拜,不知心里所求何事。
佛,法,僧,谓之佛门三宝。似乎在当代人心中,并没有同等地位。拜佛的人多,求法的人却不那么多。
眼望这一张张长方形的薄石板,我想到了三生石。
据说,三生石矗立在奈何桥边,见证人的前生、今生和来生。那么,我的前生,会是刻经者的一员吗?也许,当时的我,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虽然生活在相同的时代,却从来不知道在另一个角落,还有这样一群默默的守道者。
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我连今生都不知道,于前生当然更是云里雾里。我好奇的是,即使在当时,要这么多的佛经,有什么用呢?
佛家有经、律、论三大典藏。据说到唐朝时,就已累计有一千多部,五千多卷,可谓卷轶浩繁。佛学教义博大精深,愚钝如我,即使管中窥豹,也难见一斑。虽然历代不乏高僧,精研佛学,毕竟为数不多。普通百姓,善男信女,当然很难了然于胸。
中国早有说法:儒释道三教同源。道教有道藏,洋洋数千卷。儒家有十三经,似乎不多。不过,历代大儒,另外多有著述。而且,仅就十三经而言,真通一经,并不容易,所以要皓首穷经。而皓首之后,学问经典在胸,许多人反而被称为书呆子,或曰腐儒。那么,这些经,又有什么用呢?
石经已历数百上千年,仿佛结跏趺坐的老僧,心如止水,默默无言。虽然相看两不厌,毕竟无所应答。
出离石经地宫,我又来到地面上。云居寺殿宇巍峨,鳞次栉比。徜徉在画廊庭院之中,答案似乎也在我的心中逐步升腾起来。
如果千年之前,我的前生醉心佛学,或者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虽无参悟,但能诚心礼佛。那么,是什么力量使得我对佛学心向往之?
酒好也怕巷子深,何况佛学。很可能,正是这巍峨的殿宇,神态各异的佛像,洋洋数千卷的佛经,给我以神圣的震撼,驱离我心中的怀疑与彷徨,把我变成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如果我接触了同样浩若烟海的道教典藏,我会不会醉心于斋醮科仪、修道炼丹?如果我皓首穷经,又会不会成为理学先生,心学传人?
也许,经书的有用,就在于他的有。有用有用,有就是用。因为有本身,就是力量,就是神圣,就是权威,就是召唤的号角,就是神殿敞开的大门。
浩繁的经卷,就像金字塔。游人不需上到顶点,但必须要看到顶点。如果金字塔只余基座,那么,游人必定少了很多。
云居寺千年刻经的精神,也是金字塔一种金光闪闪的顶点。因为有这种不朽的精神,后来者的膜拜会更虔诚。不仅仅是宗教的,而且是做人的。
正因为有就是用,所以,云居寺僧人才会付出千年艰辛,藏经于地下,以成长有。
也正因为有就是用,项羽才会一把火烧掉阿房宫,以绝秦人复辟之念。这样做的,还有黄巢。
可是,儒释道三教经卷俱在,有还是有,但三教教化万民之能之力,已非畴昔。有就是用,今天的用,又在哪里?
普林斯顿大学一位精神失常的天才,约翰 纳什,在他还没有失常以前,和另外几位天才一起,发明了博弈论。博弈论中,有一个特殊的参与人—上帝。
有当然是用。但是,有只是用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有或许最终没用,可人所能做的,只有这个有。能玉成有,吾愿足矣。
美国曾根据纳什的传记拍摄过一部电影,名为《美丽心灵》。在有上帝参与的博弈中,有是否真的是用,我辈自然毫无把握。时也运也命也。所以,我们唯一的选择,还只能是有。也就是有一个美丽的心灵。
对着石经地宫,我深施一礼。经卷的著作者们,刻经者们,你们是伟大的,神圣的。和你们的有相比,用真的不重要。用是天定的,虚无的,变幻莫测的,而有才是人为的,实在的,掷地有声的。
从今而后,有在我的心里,直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