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一:李勉老师上公开课《杨氏之子》。
上课前,老师先跟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
有一位诗人在一条狭窄的小路上遇到了一位富翁,富翁站在了路中间,傲慢地说:“我从来不给愚蠢的人让路。”诗人说:“而我却恰恰相反。”
同学们,你们听懂这个故事了吗?
难怪莎士比亚说:“幽默和风趣是智慧的闪现”。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经典故事,古今中外流传的很多。
正如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小古文——《杨氏之子》。(板书)
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个题目中哪个词语表示“姓杨的人家”这个意思?没错,“杨氏”就是表示姓杨的人家。“杨氏之子”指的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这是古人的说法,你能用这样的方式来介绍自己吗?在杨氏之子的身上,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请大家放声朗读这篇小古文,争取把文章读正确。一次不够, 可以多读几次。
读正确了吗,我来考考你们,这几个字,会读吗?我们一起读:惠、诣、禽
意思都明白吗?会读古文的孩子一定记得读注释了。
注释中告诉我们,“惠”同聪慧的“慧”,就是“聪明”的意思。
“诣”在注释中也有解释,就是“拜访”。
“禽”字,课文中没有注释,但通过联系已有的知识,我们不难猜出它的意思。比如我们都知道的词语——“飞禽走兽”,这“禽”呀,就是指“鸟”。
你有其他办法猜出它的意思吗?联系上下文、查字典,都是好办法。
生字会读了,意思也明白了,这篇文章能读正确了吗?跟着我一起读一读吧: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同学们,我读的和你读的一样吗?如果不一样,请你再仔细听一次,看看哪里不同,想想为什么不同呢?
其实读文言文,如果你理解了它的意思,自然就知道该怎么停了。
咱们先来看第一句。这个句子,和咱们的现代文差别不大,很容易理解,我们一起来说:
梁国有个姓杨人家的儿子,只有九岁,却非常聪明。
根据意思,我们可以在这里稍作停顿,读起来更有古文的韵味。我们一起读原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
猜猜看,老师为什么要在平字后面停顿?没错,孔君平是个人的名字,他来做什么呢?
课文里已经告诉我们诣是拜访,孔君平拜访——杨氏子的父亲。结果父不在,乃就是(于是)……
解决了这几个问题,整个句子的意思也就出来了。咱们来看:
一天,孔君平来拜访杨氏子的父亲,杨氏子的父亲不在,于是就叫杨氏子出来了。
杨氏子出来了,他做了什么?谁为谁摆设了水果?杨氏子为孔君平摆设了水果,水果里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
“孔”指的是孔君平。结合注释,你能试着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借助这个填空,一起来说,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氏子看,曰,此时君家果,说:“这是你家的果子。”
现在,你能读准这句的停顿了吗?自己试试,跟老师一起读。
我们来看最后一句,还记得你是怎么读的吗?听老师读,为什么要这样停顿呢?我们首先要解决一个问题,何为家禽?
“家禽”指的是家里养的鸡鸭鹅……而孔雀是鸟,不是家禽。此为依据一。
而且,句中的夫子家,和前一句的“君家”也是对应的!
整句话的意思你会解释吗?
杨氏子听到了,马上回答说:“没听说过孔雀是夫子您家的鸟呀。”
现在,我们就着正确的停顿方式,一起来读一读。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加大难度,请你挑战!我读红色,你读黑色,蓝色部分一起读!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难度再升级,准备好了吗?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最大难度,你敢挑战吗?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同学们,读着读着,不知不觉,我们已经把课文读正确通顺了。我想,这篇小古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你们肯定也明白了。试着说一说吧。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参考这里的内容来说。
趁你们说意思的这个空隙,老师数了数这页文字,不算标点,有119个字呢,可是原文,才59个字。你看,古文多么精炼啊!而在这个故事中,最精妙的要数孔君平与杨氏之子的对话了。接下来,我们进入学习活动三,反复读,仔细品,你能从这两句对话中品出几处奥妙来?
需要来点提示吗?孔君平为什么说杨梅是杨氏子家的水果呢?
因为杨氏子姓杨,杨梅也姓杨。哈哈,这么说来,孔君平和孔雀也是一家子了。都以姓氏逗趣,多妙呀!(板书)想象他们当时的动作、神态和语气,该怎么朗读这句话呢?可以带点开玩笑的语气,打趣着读。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妙处吗?从对答的句式来看,你们觉得如何?——对应工整!妙!
为了再工整些,把未闻一词去掉,可以吗?去掉“未闻”,读一读,有什么发现?这个词不能去!加上“未闻”,语气委婉许多、更显礼貌。那把夫子换成君,同样的,夫子也更显礼貌。
找到四处了,还有吗?“应声答曰”这是怎样的回答——不假思索、张口就来……
一个九岁的孩子,能这样对答如流,反应之快,不得不说妙呀!怪不得课文第一句就称赞他——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板书)
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个天才——
让我们一起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地读这个故事吧!会背的同学,也可以背出来!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迁移:多么聪惠的孩子,多么有趣的故事。同学们,如果来的是姓李的李君平,这对话该怎么改?这样说可以吗?
那要是来了个姓梅的梅君平,又该怎么改?
学完这一课,你一定也变得更聪明,更有学问了!喜欢这个故事吗,杨氏之子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这本书。这是我国古代“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里面还记载了很多有趣的故事呢。
这篇课文还给我们留下了4生字,相信一定难不倒你。拿出纸笔吧,下面的时间就交给你们啦!




活动二:个别教师对这节课进行评课,给出修改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