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节一
王准老师开展了关于《偷书贼》的读书教研活动,与老师们交流。

The Book
Thief《偷书贼》的作者是澳大利亚作家马克斯·苏萨克,小说以二战期间犹太人遭受纳粹迫害为背景,通过各种比喻的描述手法,以“颜色”“天空”“云朵”“文字”等生活周遭的事物,衬托了当时战争的残酷及人性的流露。随着《偷书贼》的出版,马克斯·苏萨克被澳大利亚和美国的评论家称之为“文学现象”。
推荐理由:
1.小说从“死神”这个第三者的角度来审视纳粹的历史,表达了对罪恶战争的控诉和对崇高心灵的赞美,和另一部经典著作《安妮日记》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足以和其相媲美;
2.故事较为温馨,幻想色彩浓厚,渗入了些许黑色幽默,对人性的刻画非常到位,其感人程度不亚于同样描写战争和人性的《追风筝的人》;
3.文字风格简约,看似平静却十分有力,令人触动心弦,值得细细品读;
内容简介
《偷书贼》讲述的是9岁小女孩莉赛尔和弟弟在战乱中被迫送到寄养家庭,但弟弟不幸死在旅途中,莉赛尔在弟弟冷清的丧礼后偷了一本掘墓工人的手册,为的是要纪念自己永远失去的家庭。
寄养家庭位于慕尼黑凋蔽贫困的区域,大人彼此仇恨咒骂,老师狠毒无情,战火时时威胁人命。莉赛尔每晚抱着掘墓工人手册入睡,恶梦不断。但是在如此的环境下,养父为了让她安眠,于是为她朗诵手册内容,并开始教她识字。
学会认字进而开始读书的莉赛尔,尽管生活艰苦,吃不饱穿不暖,却发现了一项比食物更让她难以抗拒的东西——书,她忍不住开始偷书,用偷来的书继续学习认字。从此莉赛尔进入了文字的奇妙世界,让她熬过了现实的苦难,也不可思议地帮助了周围同样承受苦难的人:读书给躲在养父家地下室的犹太人听,在空袭时为躲入防空洞中的街坊邻居朗读故事,安慰了每颗惶惶不安的心,潜移默化改变了原本粗鄙的性情。
对照着战场上万人之间的争夺残杀,莉赛尔藉由阅读与文字所散发的力量,让死神惊讶地睁大了眼睛,一面收取战场上的灵魂,一面思索人性的深奥:为什么人类一面展现残酷的杀戮,一面又有发自内心的关爱呢?
多年以后,死神前去迎接莉赛尔的灵魂。死神坐在喧嚣的大马路旁,忍不住感叹道:“人哪!人性萦绕我的心头不去!人性怎能同时间如此光明,又如此邪恶!”
环节二
各位老师对该本书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各自谈一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