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由黄老师主持开场
第二部分:由唐老师进行分享,提出困惑

内容摘要如下:
如果说布卢姆等人创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初衷是试图建立目标与测验(终结性评价)的一致性,那么,他20世纪70年代创立的“掌握学习”教学模式,则是试图解决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问题。“掌握学习”模式采取班级教学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以班级教学为基础,辅之以经常、及时的反馈,提供学生所需要的个别帮助和额外的学习时间。该模式在美国进行了较为长期的实践。据统计,在1982年,美国就有3000所学校、百万以上的学生接受“掌握学习”模式实验。许多实验班的教学证明,这一模式可以使80%以上的学生获得普通班中只有20%的学生才能达到的成绩水平。该模式的重要经验之 一,就是倡导教学评价贯串于教学过程。通过形成性测验,可以使学生确认自己完成教学目标的情况,及时调整学习活动。已达到目标的学生,可以产生成功的满足感,更积极地参与下一单元的学习;未达标的学生可以了解自己有哪些基础知识或能力未能掌握,明确努力方向,进行矫正。这也许就是“教-学-评一致性”的首创性经验。然而。当时的局限性在于,教师没有能力把握“清晰的目标是什么”、“这些目标来自哪里”。
真正对“教-学-评一致性”的关注与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情。随着美国国家教育及课程标准的纷纷出台,一系列“基于标准、追求质量”的改革措施陆续登场。教师清楚地意识到,他们所做的一切全都是为了落实代表教育质量的国家标准。既然国家标准已经告诉他们让学生“学会什么”或“应知应会什么”,那么他们就应该负责任地、清楚地知道或监控学生真的“学会了什么”。加上形成性评价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想实现何以知道学生“学会了什么”的愿望也就有了可能。“教-学-评一致性”的概念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步建立起来的,并不断地得到传播与推广。
通过上述梳理,我们大概可以描述一下“教-学-评一致性”的含义。
第一,清晰的目标是“教-学-评一致性”的前提和灵魂。没有清晰的目标,就无所谓教-学-评的活动;没有清晰的目标,也就无所谓一致性,因为判断教-学-评是否一致的依据就是,教学、学习与评价是否都是围绕共享的目标展开的。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没有说“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而是称之为“教-学-评一致性”,以表明目标是教-学-评的灵魂。
第二,“教-学-评一致性”涉及两种理解:一是针对教师而言,二是针对教师与命题专家而言。前者是指教师在特定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学习的评价应该具有目标的一致性;后者是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命题专家的命题应保持目标的一致性。本文重点讨论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评一致性”。
第三,“教-学-评一致性”指向有效教学。有效教学不是理性的思辨,而是基于证据的推论。教学“有效”的唯一证据在于目标的达成,在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在于何以证明学生学会了什么。
第四,“教-学-评一致性”的实现取决于教师的课程素养与评价素养。课程素养表现为坚持博雅教育(素质教育)的理念、确定和叙写清晰的目标、选择和组织合适的素材或活动、采用与目标相匹配的方法、实施基于目标的评价。评价素养则表现为坚持育人理念、确定清晰的目标、设计与目标相匹配的评价任务、获取与目标达成相关的学习信息、解释这些信息并做出反馈或进行指导。
第三部分:师师间进行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