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由周老师主持开始。
http://s16/bmiddle/002aRBqQzy7knvLsqlx8f&690
2、由周老师进行“作业布置”经验的分享。
内容摘要如下: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科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那么,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如何优化科学作业的设计,避免那些机械、重复、乏味的低效作业,充分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完成科学作业的过程中享受到学习科学、运用科学的快乐,赋予科学作业新的生命色彩呢?以下是笔者这几年在布置作业这个教学环节里所做的一点尝试和思考。
一、布置作业要精
教师应对作业题进行认真筛选,挑选那些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趣味性和富有生活气息、充满时代感的作业,力求少而精,力争给学生的作业能够“以一当十,举一反三”,做到质高而量精。这样,既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又能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
为此,我以为布置作业要“精”,要有针对性。要针对教材重点,通过练习使学生学习达到大纲的要求。
二、作业设计要分层
鼓励学生学习的热情、表扬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课程在课程目标上致力于“打好基础,促进发展”。要促进学生发展,并非要让每个学生,每个学生的每一个方面都要按统一标准来划分。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差异,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着力点。因此,我在设计作业时注意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可以将作业分为三类:
基础类作业——针对基础较差、学有困难的学生而设计,作业的份量较少,难度较低,方法以模仿性、基础性为主,作业内容基本可以通过教材就可以找到答案。通过练习,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有成就感,真正减轻学困生的心理压力,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提高类作业——针对基础一般、学业中等到的学生而设计,面对的是班级的大多数学生。作业内容属于与本节课知识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及其变式、判断比较和一般综合题等。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和相关的基本技能,完成学习目标,并通过一定量的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附加类作业——这类作业面对的是班级中学有余力的学生。以综合性、拓展性为主,一个题目尽可能安排多个知识点综合练习。这一类作业综合面广、操作灵活、创意性强。达到拓宽学生思路和知识面,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能力。
若使作业达到相应的效果,评价的方式也是非常必要的。尤其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要以鼓励为主。学生李某,作业字迹工整,但准确率非常低,可以看出他的态度比较端正,我在正确的题目旁画出大大的红钩,并附加评语“你已经掌握了部分知识,继续努力!”一句简单的评语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注,让他轻松面对生命科学。
3、分析后,老师们提出困惑并进行交流。
http://s4/bmiddle/002aRBqQzy7knvPhRAL43&6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