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窗边的小豆豆》
最近,重温了一遍著名的《窗边的小豆豆》,再次被感动之余,不禁感慨象“巴学园”这样的学校,大概快成为一种“世外桃源”般的幻想之地了吧。
这本书是写学校教育的,像小林宗作这样的教育者,在当今的社会里,真的可遇而不可求。我们谈论一个学校的时候,往往把收费、硬件、是不是难弄进去之类的放在最先印象,其实一个好的学校必定有位了不起的校长,这个学校上到老师下到学生的风气,最终来自校长的办学理念。
我郑重地把小林先生的教育方针抄写如下,放到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依然具有意义: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生的时候,都具有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环境的影响,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让它们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
而这一遍看《窗边的小豆豆》,特别注意到了小豆豆的家庭教育,虽然着墨不多,却展现了一位看似“无为”的母亲,正籍由她的包容大度、积极乐观,让小豆豆最终能在巴学园找到自己成长的园地。
作为家长,我们会抱怨学校给孩子太多作业、太多考试、太多压力,但抱怨后,我们无力改变,还无形中给多孩子一份焦虑。都说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作为家庭学校的“校领导”,我们能给自己打几分?
随手攫取一部分内容,让我们做妈妈的,比照一下。我们无法改变学校大环境,但改变下家庭小环境,就在我们自己掌握中。
开篇小豆豆就被她在读的学校劝退了,老师找妈妈列数了小豆豆种种的“劣迹”,她爱来回翻她的书桌板、爱在窗口看宣传艺人经过、还影响了隔壁班级班主任啊……妈妈直到听到最后一条,才决心给孩子转学。她当时是这么想的“看来只能再找一所小学,把小豆豆转过去了。想办法找到一所能够理解孩子性格的学校,能够教会她和大家一起学习就好了……”。妈妈没有半点怪罪孩子,她愿意相信孩子的行为哪怕不合时宜,但并非故意捣蛋,更多是孩子天生的好奇心。
她四处奔波找新学校,但并没有把退学的事情告诉小豆豆。“因为,即便和小豆豆说了,她恐怕也不会理解自己哪里做错了吧。而且,如果小豆豆因为退学这件事,在心里留下自卑的情结,那就不好了。”
我听说现在有好几所“名校”,每个学期结束都会对最末几名学生“劝退”,我真心感觉这个和法西斯认为只有日耳曼民族的血统最纯正需要清除杂质是一样的。希望那些“不幸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能和小豆豆的妈妈一样守护好孩子珍贵的自尊心。
学校要调来一辆新的汽车身作为图书馆,因为规定只有晚上才能施工,校长同意让感兴趣的孩子们把睡衣毛毯带到学校里来观看深夜的施工。其实这个过程里,孩子们无形中学到不少有趣但按现在的标准是“无用”的东西,比如牵引车的工作原理、从大平板车上卸货的方法等。小豆豆的妈妈完全没有阻拦,帮小豆豆准备好必备的东西,就送她去学校过夜了。除去现世令人忧心的安全问题,你作为妈妈会让孩子晚上去看施工么?
巴学园的校长要孩子们穿“最差的衣服”来学校,也没有制服,因为孩子们要尽情地玩耍,衣服不应该成为束缚。小豆豆来来回回钻篱笆玩一种游戏,把裙子短裤都弄破了,妈妈问清楚原委后,想“对大人来说,这么做根本没什么趣儿,只会让人很累。但小孩子就可以玩得这么高兴,真令人羡慕啊……”。其实小豆豆有这么理解孩子的家长和老师才真的令人羡慕,包括我自己小时候,别说弄坏衣服,弄脏也没少挨骂呢。
小豆豆最初想做“间谍”,后来又想做“宣传艺人”,也憧憬过做“车站卖票”的,直到看了芭蕾舞剧,她又渴望做个芭蕾演员了。于是小豆豆的妈妈当真为她请了位老师教授舞蹈。“妈妈从来不对小豆豆说‘应该去干什么’,小豆豆如果说‘我想干什么’的时候,妈妈就会说‘好啊’,然后并不多问什么,但她会把孩子们做不了的手续上的事情,帮助孩子做好。”虽然小豆豆最终并没有成为芭蕾舞演员,但是她对芭蕾的热爱并没有消失,因为这本身是她的兴趣所致。
……
小豆豆是幸运的,她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为她这样不算是“乖学生”的孩子,打造了一片自由的天地,让她可以尽兴地自然生长,最终成为著名的作家和主持人。
我们也要想一想,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成为“幸运的一代”呢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