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御制诗的“舵床”和“拕床”疑似源于“拖床”音讹。 明《酌中志》“至冬冰冻,可拖床,以木板上加交床或藁荐,一人前引绳,可拉二三人,行冰如飞。”---说的是一人拉两三人的冰床。
冰床种类不一。 “一人挽木小兜,驱如衢,曰冰床。”---单人冰床。
“明时积水潭,常有好事者联十余床,轰饮冰凌中以为乐。。。”
(见《倚晴阁杂抄》)---联体冰床。
老北京有些贫穷百姓甚至以拖冰床谋生。“近京贫民,于皇城内外,凡有冰处,拉拖床以糊口。”(见《酌中志》)
“各城外护城河下,群聚滑擦,往还亦以拖床代渡。更将拖床结连一处,治酌陈肴于上,欢饮高歌,两三人牵引,便捷如飞,较之坐骥乘车,远胜多矣。”---从事娱乐营业的冰床。
直到明末秦兰徵冰床还写作“拖床”。“西苑池冰既坚,以红板作拖床,四面低阑亦红色,窄仅容一人。上坐其中,诸珰于两岸用绳及竿前引后推,往返数里,瞬息而已。”(见《天启宫词》)诸珰—即众太监。“前引后推”是帝后
宫中冰床的多种玩儿法之一。 ”这是皇帝所坐的冰床。一般大臣也有拖床,“冬至冰冻,可拉拖床……,一人在前引绳,可拉二三人,行冰上如飞,遇积雪残云,景更如画”
赵慎畛《榆巢杂识》载皇帝的冰床:“其制似榻无足,似车无轮,以人挽行冰雪中,至便。有施毡幄及饰以龙凤者。”
《燕京杂记》则记录了普通百姓乘坐冰床的趣味盎然:
“东西二壕,冬月冰结,设木榻渡人,谓之冰床。床上可坐数人,一人挽之,疾于车马。有好事者联属数床,置酒其上,东西往来,如泛银湖,又如晶宫,亦一韵事也。”
写“都门竹枝词”的杨米人也写了冰床:
“十月冰床遍九城,游人曳去一毛轻。
风和日暖时端坐,疑在琉璃世界行。”
(见“都门杂咏·冰床”)
晚清张焘笔下,河道纵横的天津冰床更先进,已经不是拖拉而是驰撑。不但娱乐,还成了交通运输工具:
“ 其形如床,可容三四人,高仅半尺余,上铺草帘,底嵌铁条,取其滑而利行,人坐其上,一人支篙撑之,驰驱甚速。每到天寒地冻,冰排盛行,往来密如梭织,四通八达,彼往咸宜。”
(见《津门杂记》)
冰床不再靠人拖拽,而是用带铁制尖头的特制专用撑篙像撑筏子一样撑着走。上世纪六十年代春节前后,笔者在华北平原还随乡亲们乘坐过。此冰床当地叫“冰爬犁”,体积如农村大马车车体,长方形平板底,底隔约近一米,相对镶嵌两支半寸来高宽两米来长铁条,一人叉立爬犁尾,用带铁制尖头的专用撑篙用力挫冰后撑,启动时看样子较为吃力,每一撑可前行数米。越撑越轻松,速度越快,达到一定速度,即便轻撑冰面也可飞速前行。可载运几吨柴草,也可端坐十几人在冰面疾行。
这种拖拉冰床也有人叫作胡床(见《明宫史》)。
---谁误读了床前明月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