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马驰氷上还是水上?苏东坡在冰床上出的笑话2
(2021-05-28 06:23:48)
标签:
引用苏轼原文并没有错但人云亦云错了“涂跳”“桐马”“秧一个氷上一个水上“凌床”后来的冰床冰 |
分类: 史海钩沉 |
床本意是坐卧之具,但随着社会发展,床的用法也越来越宽泛。已经举例不少,再说几例较特殊而有趣的。北方寒冬常见滑冰车子---冰车,古人也叫床,标准叫“冰床”。但叫法很多,比如沈括叫“凌床”。
“信安、沧、景之间,多蚊虻。夏月,牛马皆以泥涂之,不尔多为蚊虻所毙。效行不敢乘马,马为蚊虻所毒,则狂逸不可制。行人以独轮小车,马鞍蒙之以乘,谓之“木马”。挽车者皆衣韦绔。冬月作小坐床,冰上拽之,谓之“凌床”。余尝按察河朔,见挽床者相属,问其所用,曰:“此运使凌床”,“此提刑凌床”也。闻者莫不掩口。”
(见《梦溪笔谈讥谑》)
诸位都熟悉写《梦溪笔谈》的沈括,不但是科学家,为官也很出色,积极参予王安石“熙宁变法”,还不辱使命维护了北宋疆土完整,外交也有一套。期间有过几次北方公干。见识冰床那次该是熙宁七年(1074年)。那年他出任河北西路察访使,“提举河北西路义勇、保甲公事”。阴历八月上任已是深秋,接下正好见识北方人的冰雪活动。此经历也与《梦溪笔谈讥谑》所述“余尝按察河朔”吻合。
沈括见识的“凌床”其实就是冰床。其描述像似由人拖曳,专门载客运输的“冰上出租车”。看来业务很忙,所以“挽床者相属”,一拨接一拨。甚至还有官差专用冰床,所谓“运使凌床”,“提刑凌床”。尽管可能是搞出租的忽悠,有所夸张,但那时肯定官家也用冰床出行。
杭州钱塘人沈括,出身仕宦之家,幼年随父宦游。嘉祐八年(1063年)进士,为官四方,阅历广泛。但冰床对于他可能还是新鲜事物,所以记录于《梦溪笔谈》。
“河朔”是历史地名,最早见于汉代。沈括说的河朔是源于唐末藩镇割据的“河朔三镇”,即范阳、成德、魏博藩镇节度使势力。范阳又称幽州,卢龙,今河北北部,北京、保定及长城附近。成德:幽州以南和山西接壤的河北中部。魏博:后称天雄,渤海湾至黄河以北,今河北南部、山东北部。《梦溪笔谈》提到的“信安、沧、景”即今河北霸州沧州景县,也正是这一带,北宋时毗邻契丹。契丹建立的大辽统辖当时中国的西北东北苦寒地区,冰雪运动发达,这样便捷的交通工具也自然传播毗邻的北宋。
冰床早就有,“(黠戛斯)其俗…桦皮覆室,多善马。俗乘木马驰冰上,以板藉足,屈木支腋,蹴辄百步,势迅激…”
黠戛斯 “古坚昆国也。地当伊吾之西焉。耆北白山之旁或曰居勿曰结骨。”(出同上)系唐西北属国。
《新唐书》描述的“乘木马驰冰上,以板藉足,屈木支腋,蹴辄百步,势迅激”说的就是沈括笔下的“凌床”,后来的冰床,冰爬犁,冰车子。。。冰爬犁儿时在华北平原见过,百姓支撑一丈多长,两米来宽的冰爬犁在冰河上运柴草,也坐人。
号称”中朝第一人”(见苏轼诗“送子由使契丹”)的苏轼(1037—1101年)比沈括(1031—1095年)小六岁,而且多活六年,理应见到沈括笔下的“凌床”,可他却弄出了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