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冰尜儿”开始都是单独自己玩儿。但玩儿着玩儿着就玩儿出了花样。那时适合打冰尜的冰面或平溜地儿也不多。小伙伴们都挤着凑那一块儿抽,一使劲儿,就抽别人那边儿去了。好心的伙伴会笑呵地喊一声“接着!”,就势一鞭子给你抽回来。
渐渐地聪明的小伙伴就发现,俩人对抽一个冰尜儿比自个闷头抽自己的有意思。于是就故意把自己的冰尜儿抽“越界”,抽别人那边去,等着他一鞭子给抽回来。
一来二去就形成了默契,就开始搭伙抽一个冰尜儿。这一开头,小朋友们都看到了“秀气”,都觉得这样玩儿更有意思。于是纷纷效仿。于是玩儿“对儿抽”和“双打”的就多起来。
玩儿着玩儿着,更激发了小朋友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既然俩人能玩儿为啥仨人不行?五个人抽一个也行啊!
玩儿啊!大家都上啊!!
于是单打变成了双打,双打不久又成了群打。大家围成一圈,所有自家的冰尜儿都收起来,扔一边儿。就选一个最大个儿,最漂亮的冰尜儿发在中间,大伙儿轮番地,你一鞭子我一鞭子地抽打。
开始是你一鞭子我一鞭子,轮班挨排抽。但手法不一样,力度有大小,技术有高低,劲儿大的抽狠了跑到对面,劲儿小了才抽到大伙儿的圈中间,不熟练的,可轮到班该某人抽了,某人笨,手忙脚乱的又跟不上趟儿,明明该打给张三的却打给了李四,打出去冰尜歪歪斜斜,让人没法接着打。。。
打着打着就没意思。得制定规则。还得选择对手。于是又是分化组合,不同等级的冰尜儿选手开始自愿结帮搭伙。
抽到谁跟前谁抽, 或打两个冰尜儿。于是又创造出了轮流打 ,对角打, 插花打,掏裆打。。。等花样,样样好玩儿。
最有意思的是集体玩儿,男女混合打“冰尜儿”。
可以是一个“冰尜儿”,两个人一人一鞭子,轮流着抽。也可以两人各自都有一个“冰尜儿”,开始后,交替着抽对方的“冰尜儿”。
“冰尜儿”比的是旋转的持久性。
看谁鞭子抽的准,“冰尜儿”转的稳。高手抽得意时,常常在“冰尜儿”转动时,故意停下片刻,做其他事,悠闲自得。而初学者,则手忙脚乱,几鞭子抽不到位,“冰尜儿”就倒了。
年龄较大的孩子,手上有劲,不用绳子缠绕,直接用两个手把“冰尜儿”捏紧,在空中用力一旋,“猴儿”落地就开始旋转了。还有技术高超者,可以抽打着“冰尜儿”上下台阶。
如今,像俺们那样“打冰尜儿”甚至在农村也绝迹了。倒是有些公园广场空旷寛绰地儿,早上还有人在挥舞着长鞭“打陀螺”。不过那个玩儿法忒稳当,也斯文得多了,早已没有了俺们儿时那叽叽喳喳的欢声雀跃。鞭子也挂上了红缨,尜儿身更是刷上了油彩,表演色彩也浓了。尤其是看到有人叼着烟卷儿,在那有一搭没一搭儿,懒洋洋的抽陀螺,心头不免一丝悲悯,更没有了立马下场抽它几鞭子的激情。
呜呼! 俺儿时的冰尜儿。
where
or when may I
found you back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