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赵光义扩大科举都是为了寻求支持
(2019-08-06 06:52:32)
标签:
亦既策名即令解褐三选于吏部卒无成不再质疑他帝位合法。每岁常至五万垂拱选人岁常至五万 |
分类: 史海钩沉 |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二十一岁太子李治即位。还是太子时他就与大他四岁的才人武则天私通;唐太宗驾崩武氏依例入感业寺为尼。永徽二年(651年)五月再入宫。次年五月升昭仪。武则天先对王皇后卑躬屈膝,得宠就开始谋取皇后位,但遭到了关陇集团代表,辅政大臣长孙无忌、褚遂良等的强烈反对。武则天与关陇集团矛盾公开。永徽六年(655年)十一月武则天终于谋得皇后。
唐太宗执政二十三年才录取进士二百零五人,徐松《登科记考》载唐高宗、武则天时期,录取进士一千多人。武则天还首创天授元年(690)洛成殿殿试,女科和武举科。
“乾封以前选人,每年不越数千;垂拱以后,每岁常至五万。人不加众,选人益繁者,盖有由矣。尝试论之,祗如明经、进士、十周、三卫、勋散、杂色、国官、直司,妙简实材,堪入流者十分不过一二。选司考练,总是假手冒名,势家嘱请。手不把笔,即送东司;眼不识文,被举南馆。正员不足,权补试摄检校之官。贿货纵横,赃污狼藉。流外行署,钱多即留,或帖司助曹,或员外行案。更有挽郎、辇脚、营田、当屯,无尺寸工夫,并优与处分。皆不事学问,惟求财贿。是以选人冗冗,甚于羊群,吏部喧喧,多于蚁聚。若铨实用,百无一人…----(见张鷟(660-740)《朝野佥载》卷一)
乾封年(666-668)咸亨年(670-674)垂拱年(685-688)正是 武则天代李家执政,也是酝酿改“武周”的关键阶段。
赵光义录这几百人 破格开宝寺宴请,而且授职快而高。外派当官时宋太宗还专门接见,每人赏“装钱”(置装费)二十万。这些人自然也就不再议论“烛光斧影”了。
宋初承五代后唐之制,进士诸科及第,并由礼部贡院关送吏部南曹,试判三道,亦称关试。关试合格,始释褐授官。从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始不经关试皆释褐授官。太宗还在太平兴国七年下诏“亦既策名,即令解褐,不限选调,皆授以官”,由此开始了贡举及第授官,考中即有官职。宋代因此冗官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