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打尜儿,西北的朋友说他们小时也玩儿。叫“打尕”(ga)。尕西北方言“小”的意思。青海民歌“尕妹子”,就是小妹儿。但陕西口语“尕”,有时是“零钱”。尕读音g---会意字,从乃,从小.
本意是小。 记得有个邻居,哥儿几个分别叫“大嘎儿”“二嘎儿”“三嘎儿”,他们是山东人,忘记是哪儿的啦。
东北话管小孩叫"小嘎豆子"。还有句话挺应景儿“腊七腊八
冻死小嘎"。是夸张东北的冷,三九天能冻死个人儿。
俺儿时玩儿的打“尜儿“
显然不是这个”尕”。它该是冰尜的尜,看这个字的结构,上下小中间大。就像俺们玩儿的那个尜儿,像个巨型细长的枣核,两头尖中间粗大。
感谢图片作者
但打的尜儿和冰尜儿又不一样。俺是上小学二年级时才接触到这个玩儿意儿。那是随父亲下放转学进了山沟小学已是第二年,同学宝三哥教俺打尜儿。他们都这么叫,也根本不知道咋写?是哪俩字?稀里糊涂玩儿了四五年,上中学就再没玩儿过。直到退休了才想起这曾给俺带来四五年欢乐的游戏打尜儿,可是咋写呢?翻书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反正尜儿不是商店买的。也不是市场地摊货。
尜儿都是自己用木头咔刺的,俺也是自己学着做的。做尜儿简单。但得先踅摸根直径约3---4厘米粗的硬木棍,锯下15厘米左右一咕噜。再用斧头或菜刀,将两头都砍削成尖状。这就是尜儿。做尜也有技巧,两头的尖要削磨得均匀,有球的感觉。否则尜板剁下去“不走直线儿”,就向旁边飞,不向上飞,也不好掌控方向,容易打空。即便没打空也打不好,尜飞的不远,影响成绩。
“打尜儿”还得有“尜儿板”,尜儿板也得自己做。
你就记住了,那时候俺的玩具几乎全都“made by mayself "。
尜儿扳好做。踅摸块30-40厘米长,10多厘米宽,3厘米来厚的木板。实在没有薄点儿也行,但木板忒薄手感不好--分量轻,影响打尜儿力度,关键是打不远,影响成绩。
在木板一头锯掉10厘米长,5厘米宽的豁口,磨去木刺,当把手。最好再缠上布条,握手里更舒服。尜儿扳拎在手里像把大砍刀。
打尜儿就这两样家伙,再找个伴儿,找块场地就可以玩儿了。
最好选择空旷人少的地方,免得尜儿打飞了,不长眼睛,碰着谁。
先地上划道线,当“起点”。把“尜儿”尖对着起点线放好。“尜儿”身躺地面,尖头本来就悬空,翘起。然后比赛双方猜谁先打?就是大伙通常来的,把手藏身后,“一二“
出“石头剪刀布”,决出打尜儿顺序。
猜得先手的就拿尜儿扳,瞅准了突然敲击尜儿尖,尜儿应声弹起,看准悬空的尜儿用力一击,尜儿就被击打出去。谁的“尜儿”被击飞的远,谁便获得进一步优先打“尜儿”的权利。
比赛正式开始,先手要把“尜儿”放好,角度反复调整。看准“尜儿”尖头,掌握好力度,一尜扳下去,弹起的尜儿既不高也不矮,正适合击打。看准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像打棒球那样挥尜扳,猛力击打弹起来的“尜儿”。力度越大,击打的部位越正,“尜儿”就飞的时间越长,落点越远。获胜的可能性越大。
对手的任务就是赶快循声跑过去,捡到被击打落地的“尜儿”,再瞄准始发点,用力投掷回原点。
如果被打出的“尜儿”飞得近,对方一次把尜儿准确投回原点,你就输了。就算败了一个回合。就轮到对方开始打“尜儿”了。如果你打得远,对方投掷回来,离原点有一定距离,那么,这“尜儿”回落点到原点之间的距离,就算你赢的成绩。用尜扳丈量,10板为一丈。你不仅仅赢得了成绩,还获得了连续“打尜儿”的权利。直到被对方一次投掷回原点为止,对方才有机会开始打。最后,双方统计成绩,累计得分多者为胜。
用尜板量距离之前,要先自己报数。就是自己预估成绩---报一个刚才自己那一板把尜儿打出的距离。距离以板儿为单位。板儿就是打尜儿那个板的长度。比如尜板儿长四十厘米。你估计自己刚才打出那一板儿的距离能有
20来米远。就可以报“我要40个”,问对手“给不给?”如对手估摸也差不多,答应给了,就不量了。如果他不认可,说“不给!”
那就拿板开量。丈量结果真的不够四十板儿,你就算失败。成绩作废。该对手打。
如果够了40板儿,还要再罚一倍。有意思吧?
“打尜儿”颇具刺激性,但也有危险。偶尔不小心,飞出的“尜儿”碰巧打到偶然路过谁的脸上,立刻鼻青脸肿。尽管这样事故很少,但女同学也不玩儿。
男孩子也多在冬天玩,大家都穿厚实的棉衣,偶尔打身上也不至于受伤,没谁在乎。
“打尜儿”,玩儿的不仅是技巧,还需要凶猛的力气。煅炼的是灵活的运动能力、爆发力、男子汉的气势,还有团队合作意识。
现在人口稠密,很难找到空旷人稀的“打尜儿”场所。孩子们也娇贵,玩具都花钱买,多得玩儿不过来。不需要自己再制造玩具,再也没有谁家会让孩子玩儿这有风险的
“打尜儿”了。这点儿事儿俺要不抓紧说说恐怕就永远消失了,就写他几笔。算作念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