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俺们那嘎达小朋友都叫蚂楞(ma leng),不知是哪两个字?查字典也没有对应的字。不知道当地人为什么这么叫?
盛夏雨过天晴,遇到蜻蜓漫天飞舞时,当地的小朋友还会喊“蚂楞蚂楞你过河,东边打鼓西边打锣”。。。也不知道这个歌谣啥意思?好多人都这么喊,于是就有小朋友跑过来捉蜻蜓。
那时抓蜻蜓的工具都是自己做的。找根一米多长的棍子,最好是竹竿,没有就拿树枝棍也行。
先用硬点儿的铁丝煨成个排球大的,带把儿的圆圈。圆圈把儿绑死在竹竿头,一定要绑死绑牢。
再沿着圈边缝个纱网袋子。最好是纱窗网带小孔的那种,好使不兜风。但那时纱窗网当时很金贵舍不得用,俺都是用破背心扎些透眼儿,再剪成袋子型缝蜻蜓网。基本就跟现在捞鱼的抄网原理差不多,不过抄网是伸进水里捞鱼,蜻蜓网是挥舞着扑捉头顶盘飞的蜻蜓蝴蝶。

“ 制造”蜻蜓网需要“贵重”材料,制作也麻烦。同伴们就琢磨替代办法。最开始都是砍根带杈的树枝,在分岔一尺处砍断,举着这个两头伸杈的树杈棍,到拐角嘎啦处找蜘蛛网,找到就把树杈扣在蜘蛛网上,粘住后,左右一翻转,就缠上一层蜘蛛网,多缠几层,缠满。蜘蛛网做的蜻蜓网就做成了。就可以欢快地举着挥舞追赶蜻蜓了。只要看准慢悠悠盘旋,或像直升机那样滞空不动的的蜻蜓对准扫过去一粘,蜻蜓就扑棱着翅膀被粘住了。
那时候蜘蛛多,织出来的网也大,这样的蜘蛛网也照样可以抓到蜻蜓,只不过用不了多久,网就破了,还得重新寻找蜘蛛网。 最主要的是蜘蛛网粘到的蜻蜓,翅膀粘上了粘念的蜘蛛丝,夹在书里做标本很难看。即便粘到活着的蜻蜓也飞不起来了,所以不怎么好玩儿。
拿破扫帚,弄得竹枝叶稀疏点儿,也能扑蜻蜓,但很难遇上手边有现成的破扫帚。所以最好还是做一个“靠谱”的蜻蜓网。
看着蜻蜓漫天飞舞,你的蜻蜓网却破了,极其扫兴。这时性急的孩子干脆顺手就在路边抽根夹园子的山枣树枝,或是从扫帚上抽下根竹枝,挥舞着对准缓慢盘旋翻飞的蜻蜓一顿乱抽,也能扫落蜻蜓。但被扫落的蜻蜓大多缺头断尾,或破了翅膀,已经不能夹在书里做成美丽的标本了。只能过把瘾。
也有徒手捉蜻蜓的时候。因为蜻蜓和蝴蝶一样,总飞也累,有时也落下休息。
不同的蜻蜓,停落和睡觉的方式也不一样。常见的是头像琥珀,翅膀棕红色格纹的中型蜻蜓。见过这种蜻蜓傍晚头朝上竖立身子,耷拉翅膀趴在向日葵干上或宽大的玉米叶子或什么植物叶干上。只需悄悄靠近,叉开食指和拇指,瞅准闭拢,十拿九稳抓到。
但中午前后降落的蜻蜓则不那么好抓。因为它们可能不是睡觉,而是平行伸展着翅膀暂时落在那儿休息一会儿。这时蜻蜓十分警觉,只是胸下的几只细爪攀附着,停落在嫩绿的葱尖或圈园子的木栅栏或山枣树枝上。一有风吹草动,不等你接近,它就轻巧地,让你眼巴巴地看着飞了。但不要慌,只要它没有感觉到生命的威胁,飞不多远,还会落下,好像是故意与你捉迷藏,还等着你去抓。
也有能蹑手蹑脚鸟悄儿的靠近,突然捏住停落蜻蜓的时候。这时它会激烈地扑棱着翅膀,如果你抓住的部位过于靠近尾巴,弄不好蜻蜓还会在你惊喜中挣断尾巴,拖着半截身子消失在空中,让你目瞪口呆 ,一片空欢喜。
这时的蜻蜓可能意识到了危险,为了逃命,会突然一下子飞升很高,都看不清楚了,它还在爬升,直到无影无踪。
在河边蒲棒上也抓到过绿身青头大蜻蜓,它比棕红色的蜻蜓要大得多,至少大两倍。河边绿草上有时也落着更小的蜻蜓。头身细小,就像扁担沟幼虫,举着不成比例的黑边透明“大”翅膀,其实整体还没有那种“呱嗒板儿”蚂蚱大,俺们都不稀罕逮 。
----想起儿时抓蜻蜓 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