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代改革家大多会说万历朝张居正。其实早他之前张璁就搞“一条鞭法”了
,只是官小无力加之后来他帮嘉靖皇帝搞“大礼仪”名声不忒好。
温州永嘉人张璁,成化十一年(1475)生时难产!“父母惊怖,欲弃之。长嫂季氏固请育之”,所以张璁念念不忘“嫂实我乳母也。”
他8岁入塾,弘治七年(1494)府学生员,弘治十一年(1498)戊午科举人。此后直到正德十二年(1517年)19年间七考进士不中。
但他矢志不渝,诗言志:
“长路奔波鬓发疏,初心何负惜居诸。
敢论车马轻颜巷,自信行藏在孔书。
贾岛空囊犹有我,孟郊伤泪却怜渠。
归舟催近山窗竹,扫榻还开万卷余。”
正德十三年(1518)在永嘉建罗峰书院,招徒讲学,并著《礼记章句》《杜诗训解》等。
正德十四年九月再度负笈北上,次年(1520年),46岁的张璁终于通过了礼部试,考取了考进士的资格。
等待殿试排名获得进士身份时,“耽乐嬉游”的明武宗借“讨宸濠南巡”不回,殿试没皇帝名不正言不顺,无法如期举行。过年三月十四,武宗暴卒。熬到四月二十二嘉靖即位,五月十五补殿试。张璁终于名正言顺的,中了二甲第七十八名进士,时年48岁。
张璁的科举经历,是古代士人展现才华实现理想的典型案例。屡考屡败,屡败不馁。二十四载八次考试,苦辣酸咸,个中滋味非亲历无以名状。偶然性太大了。难怪
张璁感慨:
“叨逢英妙新天子,成就蹉跎老秀才”
“五十古称少进士,三百今是新朝臣。”
与许多春风得意,二三十岁考中进士的朝臣相比,张璁年龄确实偏大。但漫长的应试经历和长期的民间生活,使张璁既能持续研习学问,潜心教习生徒,又能深刻体验民众疾苦,观察官场百态,了解政治弊端。
他自叙道:“孚敬自少业举子时,即好读礼经。第观旧说,多所未安,思欲厘正之而有所未暇。弘治戊午以《诗经》中省试,乃筑罗峰书院于五都瑶溪山中,集徒讲学,始取而章句之。”
其间作诗同情民众,指斥时弊“十亩始开垦,百种亦勤劳。生成丰不待,风雨随飘摇。吾犹田吾土,难为贫民苦。叫嚣尚征租,粗豪打门户。况复决陂塘,斥卤将尽荒。我为告守牧,守牧归太仓。”
多次北上应试,沿途见闻和经历加深了他的忧国忧民意识。面对淮河泛滥和社会惨象,张璁叹息道:“行路难如此,长怀杜甫忧。溯风惧逆浪,何处是安流?
沉舍鼋鼍窟,溪居鸳鹭洲。孤舟方晚饭,群盗已深愁。”
与那些年青进士不同,张璁更多的是执著、老成和坦然,独立思考,求实创新。其独特的经历、生活的磨炼、广博的学识和坚强的意志为他中第后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恰是担当大任者必备的素质。
明世宗从湖北地方偶然脱颖的皇帝;张璁从浙江乡村考出来的大臣。少年天子中年臣子,同时来自京城体制外,与前朝弊政没有瓜葛,与官僚集团没有利益关系。这一组合本身就是朝廷新气象,必然带来政治变革。 借助“大礼议”契机君臣亲密组合,政治革新随之而来。嘉靖元年(1522)到万历十年(1582年)的六十年改革中,前有张璁,后有张居正,他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为明代改革做出了各自的贡献。张璁是明代改革的开启者,是明代改革第一臣。
-
----科举那点儿事儿 78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