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文考进士科对考生并无年龄限制,不像俺们知青那时“报名30岁截止”,还问婚否?结了婚的报考挺麻烦。科举文考虽然不限制年龄,但也是讲机遇的。荆州公安人刘珠,是张居正“湖北老乡”关系非同寻常。但他却连考36年,直考到66岁,张居正熬上主考那年他才中进士。让人难免心思:要不是老乡主考。。。你懂得。
曾任大理寺卿的董又莘考到70岁才中进士,好在他活了90岁,功名没百搭。(见谈迁《枣林杂俎·圣集·科牍》)
古时科考“父子同场”很常见。乾隆十九年“一甲第二”的史学家王西庄(王鸣盛),就与老爹同考乡试,虽然他老爹没过,却放言“大丈夫奋志科名”拄拐棍接着考。(见《清稗类钞·考试类》)。科举虽貌似公平,但偶然性很大。所以好多考生都拜文曲星,求神灵保护。难怪带着俩儿子出川谋功名的东坡老爹苏洵“其后每思至此,即为寒心”。曾国藩老爹曾麟书也是看自己科举无望,才倾家荡产支持儿子科考。
创考试史最高年龄纪录的,是广东顺德老秀才黄章。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乡试102岁,四世同堂的他,由曾孙子搀扶,提“百岁观场”灯笼入场。(见清人陈康祺《郎潜纪闻二笔》)。
令人震撼的是超高龄考生并非个案。乾隆六十年(1795)会试,70岁以上考生122人,有80岁以上的92位贡生坚持考完了3场,乾隆为之动容,“俱加赏赐”。乾隆曾多次赐予成绩不够的老考生功名,如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江西乡试,兴安考生李炜,99岁3场未中,乾隆“特赏举人”。
需要说明的是清朝科举武考不许超过六十岁。道光二十六(1846),安徽符成梅八十四岁武乡试,连过三场,考官奏请授职。道光皇帝以“违例妄请”罪将报请官员革职,送考、收考学政、巡抚一律“严加议处”,看来旻宁并不糊涂,有时也讲法制。
----科举那点儿事儿64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