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子小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一过,猫冬的屯中老少就该忙活啦。“腊月紧忙乎,杀猪淘米做豆腐”。杀猪做豆腐各位都熟悉,淘米干啥?包饽饽啊!
“饽饽”是俺知青那嘎达的俗名儿,大名儿也不咋雅--叫“粘豆包儿”。腊月包饽饽是个大事儿。俺那嘎达虽然穷
连包带蒸也得折腾好几天呢。庄家人嘛好容易过个年,咋也得排场排场。
先淘米。淘的是大黄米或小黄米.
糜子脱粒是大黄米,粘谷子脱粒是小黄米。大锅水反复淘洗,用瓢儿一点点儿挱,淘净土渣儿碎石粒儿,不然磨出的面牙碜。淘干洗净了就晾。晾晒干了,套驴上碾子碾成面粉,然后和面烀豆馅儿,收拾停当了才开始全家上手包饽饽。人手不够的还得请亲戚朋友过来帮忙儿。不是包出一顿几顿吃的,要包出起码够正月十五以前吃的,还得紧出走亲戚送礼的份儿。
包饽饽是个大事儿 -----七八口人围着几盆豆馅子 有说有笑。包好一个 就放在盖帘子上。盖帘子通常都是用豇杆儿自个家串的,豇杆儿的豇不知道咋写,只知道发音“Jiang”,去声。就是挑干净
结实
一般粗细,扒得溜光的高粱杆儿,用两根柳木或榆木棍托底横着用麻绳子勒紧,再比照大铁锅修剪呈圆,两头吊两个粗麻绳子提手儿。
盖帘儿预先铺好了屉布--那屉布也是五花八门。
讲究人家的用紫苏子叶, 其次是杏树叶,
一个饽饽底儿上垫一个;再次是苞米皮子--不是苞米叶子而是扒苞米棒子时特意挑选出来包裹成熟玉米细腻的内皮,有的还沾着几根苞米胡子;
都是秋夏早就串起来挂房檐下晾干刚浴水泡好的;不济的人家才铺屉布,实在穷的也有铺垫白菜嫩叶的。
饽饽摆满了帘子,讲究的人家还点上梅花红点儿,然后就下锅蒸,很少见用笼屉蒸的。
那锅可不是现在用的几英寸小锅,都用八印锅,直径近一搯--就是两只胳膊平伸那么个直径, 能有一米多。
那时基本家家都是锅台连着炕。

包饽饽的盘腿围坐炕上,有说有笑。
主妇一般都在炕跟前忙活,递个烟笸箩,倒个水,溜话逗哏儿活跃气氛,更主要是换蒸帘子,帮烧火的把满帘的饽饽抬锅里。
烧火的都是半大小子。
也没有煤烧 ,到这时候了都是捡平时舍不得烧的硬柴 ,劈好的柈子或树根啥的烧,好钢得用在刀刃上。
蒸饽饽的就趴在灶前,撅屁股引火添柴。
硬柴得用烧火棍子扒拉空心儿 火苗才往上窜。烧 一会儿,就上汽儿了。那蒸汽升腾起来, 满屋弥漫
,雾蒙蒙 迷瞪瞪,再加上隐隐飘荡
越来越浓的饽饽香, 年味儿就出来啦!

图片都是网上请来的---谢谢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