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析两汉乐府诗的艺术特色(二)

(2012-05-22 11:14:04)
标签:

杂谈

两汉乐府诗中成就极为突出的就是它的叙事诗。其中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这是艺术上的重要贡献,是把中国的叙事诗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汉代以前,中国的诗歌多半是抒情诗,叙事诗只在部分作品中有所出现,如《国风》中的《氓》,但还是通过女子的自我倾诉来表达的,仍是运用的抒情形式,缺乏完整的人物和情节,以及事件中心的描绘。但在汉乐府诗歌里,叙事诗站在主导地位,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其中不少作品巧妙安排,通过抓住精彩场面,选取曲折情节,截取生活片段,塑造出一些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因此,在我国文学史上,汉乐府民歌标志着叙事诗的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总的来说,它的高度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汉乐府叙事诗在人物刻画方面有着很大的成就,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形象。 

《陌上桑》用“捋髭须”、“著绡头”来写老年和少年见罗敷时的不同神态;《妇病行》,妇人病危,却对丈夫说:“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表现的是一个贫苦家庭的妇女临终前对儿女的牵挂

第二,两汉乐府诗的语言朴素自然而富有感情。汉乐府诗歌的语言大多通俗易懂,同时饱含着感情,即使是叙事诗,也是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因而具强的感染力。故应麟:“汉乐府歌谣,采摭闾净,非由润色;然而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近而能远,天下至文,靡以过之!(《诗薮》卷一)正说明了这一语言的特色。同时汉乐府诗歌作者笔下的故事也绝非偶然,更多是通过个列来反应一种社会现象。例如《孤儿行》中,孤儿拉瓜的车倒地后,众人抢瓜吃,孤儿无奈,只好说:“愿还我蒂,兄与嫂严,独且急归,当兴校计。”通过一句话,将一个受人欺负,孤苦的孩子的无奈与恐惧跃入纸上。语言描写深刻的反映了人物细腻的内心活动,这是汉乐府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

第三,它的形式的自由和多样。汉乐府民歌没有固定的章法、句,长短随意,整散不拘。两汉时期,虽有少数作品仍沿用了《诗经》的四言体诗,但大多数作品都以新的体裁形式出现。一为杂言体诗,这类诗歌对于句式要求不高,一篇之中,由一二字到八九字的句式都可能出现,这便极大的发展我国汉乐府诗歌的体裁形式。而另一种则是五言体。这是汉乐府民歌的新创。在此以前,还没有完整的五言诗,而汉乐府却创造了像《陌上桑》这样完美的长篇五言。其形式的丰富性,有助于其思想情感的表达。

第四,是其浪漫主义的色彩。汉乐府诗对青年男女之间的爱进行了直接的袒露和表白。如开篇提到的,汉乐府中爱情歌谣的审美价值极高。这些诗篇大多来于民间低层文人之手,显得大胆泼辣,毫不掩饰。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那首《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是女子的誓言,用五种极其反常的自然现象,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这种如山洪爆发似的激情和高度的夸张,便都是浪漫主义的表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