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宝秋《有余数除法》精品教案

分类: 一人一课 |
《有余数的除法》精品教案
备课类型 |
详案 |
设计教师 |
苏宝秋 |
||||||
课 |
有余数的除法 |
课 |
人教版二下第六单元第1课时 |
||||||
上课时间 |
1班:第16周星期二上午第1节;2班:第16周星期二上午第3节 |
||||||||
教材与学情分析 |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乘除法的意义,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学生学习多位数除法竖式及进一步应用除法解决问题的基础。《表内除法》主要研究正好分完的情况,而有《有余数的除法》主要研究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习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例1研究的是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例2研究的是余数和除法的关系。 学情分析 平均分正好分完的情况学生容易理解,但是有余数的除法无论是商还是求余数学生都较难理解,十分抽象,学生不但要明白平均分要尽最大限度分完,这些都是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动手操作这个环节让学生理解“从总数分走了一些,还剩的不能分,只能剩余。”从而理解余数的产生和意义。 |
||||||||
教学目标 |
1、学生经历平均分物品的活动,在活动中感受平均分有剩余的情况,借此认识余数,理解余数的含义。 2、借助平均分物的操作活动,学生经历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物的过程和结果,数形结合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分析、比较等能力。 |
||||||||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会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及其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发现余数比除数小的特点并能运用 |
||||||||
教学准备 |
课件 |
||||||||
预设流程 |
一、在游戏中引入新课 1.出示游戏规则 邀请6名孩子参与游戏,口令:2人一组 邀请7名孩子参与游戏,口令:2人一组 2.其他孩子记录总人数,分组情况 3.反馈汇报:谁来说说刚才游戏的结果? 追问:这一个人还能继续形成一组吗?为什么? 4.比较平均分有剩余和分完两种情况: 用我们数学的眼光看,刚才两轮游戏我们都是在平均分,每两人一组,分到最后出现哪些情况? 5.揭题:像这种平均分之后有剩余,这个剩余的数就叫做余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余数。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自主探究 活动一:探究有余数除法的表示方法 1.用算式还原游戏过程 没有剩余的情况: 思考:想一想,能不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刚才第一轮游戏的情况? 预设:6÷2=3(组) 追问:算式表示的含义。 探究有剩余情况的算式 问:第二轮游戏的情况,我们用算式怎么表示呢?把你的想法写在纸上! 2.反馈: 预设1:2×3+1=7(人) 预设2:7-2-2-2=1(人) 预设3:7÷2=3(组)……1(人) 3.交流: 这些方法,你们觉得哪种比较清楚地表示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说说你的理由。 4. 教授规范书写及读法 5.算式意义理解 思考:算式里的每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你能说一说吗? 同桌先互相说说看。 6.练习巩固 过渡:既然大家这么厉害,能不能利用这个知识帮丽丽解决一个问题?
活动二: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摆”四边形
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2.“摆”五边形、三角形 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五边形,想一想,余数可能是几?一起看(验证) 摆三角形呢?余数只能是——(课件显示验证) 3.观察归纳: 师:观察这几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余数必须要比除数小,在进行除法计算的时候,我们必须要算到余数不能再继续分,也就是余数比除数小的时候为止。
四、课堂总结: 五、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还有哪些问题? |
||||||||
作业设计 |
有一堆橘子,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个? 1、2、3、4
|
||||||||
板书设计 |
每2个孩子一组,可以分成几组? 6÷2=3(组) ↓
可以分3组 |
||||||||
教学反思 |
《有余数的除法》第一课时,本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属下位学习,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认识余数。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游戏、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得出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