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教案《解决问题---铺地砖》

标签:
精品教案 |
分类: 一人一课 |
备课 类型 |
详案 |
设计教师 |
陈春肖 |
||||||||||
上课 课题 |
《解决问题》 |
课时 |
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7课时 |
||||||||||
教材 与 学情 分析 |
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掌握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也掌握了长、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正方形的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而三年级的学生由于受身心发展的影响,空间观念是比较薄弱的。 |
||||||||||||
学习目标 |
1.在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画简单示意图的方法将信息和问题表示出来;根据信息及问题之间的关系制定合理的解题计划并执行计划。 2.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建构解决“铺地砖”问题的模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
||||||||||||
学习 重点 难点 |
建立解决“铺地砖”问题的数学模型。 |
||||||||||||
教学 准备 |
课件 12组材料:每组1张长6分米宽3分米的长方形卡纸,一袋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纸片。 |
||||||||||||
预设 流程 |
一、 复习导入
你是怎么想的? 可以是用长4厘米乘宽3厘米=12平方厘米 也可以数出每行4块乘3行=12块,每块1平方厘米一共12平方厘米。 二、出示例题,建立解决铺地砖的解题模型 活动一:阅读与理解
教师引导: (1)从图上已经知道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哪些问题很容易解决?哪些是我们第一次碰到? (3)
(4)
(5) 第一种方法,我们看懂了,是求大面积里面有几个小面积,所以先分别求出大面积和小面积,统一单位后再除。 第二种方法20 表示什么?10表示什么?后面的20乘10 是什么意思?有点不明白?我们当个装修师傅,来模拟一下。 活动二:模拟操作 (1)阅读合作要求,领取合作材料 (2)操作之前,先估计一下,再铺一铺,验证结果。 (3)请用数学算式表示铺的结果。 (4)活动结束,推选一位同学汇报。 (5)集体再研究第二种方法中的每一步算式表示什么? 活动三:回顾与反思 提问:如何检验解答结果是否正确? 引导:体会解答结果要与题目中提供的信息相符合 提问:要解决铺地砖的问题可以有什么方法? 小结:可以先算出地板的面积,再计算地砖的面积,最后算地板面积里有几个地砖的面积。也可以先算长边和宽边分别可以铺几块地砖,再用长边地砖数乘宽边地砖数就知道一共用几块地砖了。 三、巩固练习,快速、准确使用数学模型解题 1、陈俊家的厨房地面长3米、宽2米。用面积是4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地砖铺厨房地面,需要多少块? 2、陈俊家的厨房地面长3米、宽2米。用边长是2分米的正方形地砖铺厨房地面,需要多少块? 3、陈俊家的厨房地面长3米、宽2米。用边长是2分米的正方形地砖铺厨房地面,需要多少块? 对比练习:你有什么想说的?
用面积是4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地砖铺人行道,需要多少块? 四、全课总结,提升策略 提问:这节课我们解决的是哪一类的实际问题?解答这类实际问题我们最常用的解题策略是什么?这节课你还有什么收获? |
||||||||||||
作业 设计 |
完成教材练习十六第4、6、7题。 |
||||||||||||
板书 设计 |
解决问题
|
||||||||||||
教学 反思 |
《铺地砖》是很有生活原型的一节问题解决课,也可以是一堂很好的数学实践活动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解决类似的数学问题,我以例题为原型,缩小数据,准备了12组的大卡纸(地面)与12袋的纸片(瓷砖)的分组探究材料。 在理解题意后,先让学生自学书上的计算方法,在半懂不懂的时候,让学生分组模拟铺地砖。在模拟完铺地砖之后,再研究书上的两种计算方法,理解每一步算式表示什么,就水到渠成了。 当然,后续课内数学活动,还有铺地砖与剪纸的不同对比,明白“大面积除以小面积”与“行数乘列数”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选择不同的方法。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尽可能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形;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多多模拟生活中的场景,在场景中理解并发现方法,并能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