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精品教案(蔡王华)
(2020-06-10 16:10:13)
标签:
精品教案 |
备课 类型 |
详案 |
设计教师 |
蔡王华 |
||||||
课题及课时 |
27《漏》(第二课时) |
上课时间 |
第18周星期一上午第一节 |
||||||
教材 与 学情 分析 |
《漏》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根据民间故事改写的。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心怀鬼胎的小偷和老虎都来到老公公老婆婆家,可是,他们不约而同地遇上了 “漏”。画面充满童趣角色而又细腻传神,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幽默十足的民间喜剧。 |
||||||||
学习目标 |
1.会认“婆、脊”等8个生字,会写“漏、喂”等13个字,正确读写“里屋、莫非”等7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自己觉得最有意思的内容。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趣味性。 4.借助示意图和文字提示,按照地点变化的顺序,复述故事。 |
||||||||
学习 重点 难点 |
1.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趣味性。 2.借助示意图和文字提示,复述故事。 |
||||||||
教学 准备 |
课件 |
||||||||
预设 流程 |
板块一 复习导入,查漏补缺 1.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一课的生字,这些生字你们还记得怎么认读吗? (1)复习上节课要求认识的生字,指名认读。 (2)听写词语:一人在黑板上写,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写。 听写内容:莫非、粘胶、小胖驴、厉害、里屋。 集体评改。 2.梳理关键问题。 师:老虎和贼认为“漏”是什么?老婆婆说的“漏”是什么?(生交流) 板块二 朗读课文,重点感悟 1.学习课文第1部分(第1~2自然段)。 (1)找关键语句。 小胖驴长什么样?(黑脊背、白胸脯) 直观图片欣赏小胖驴。(课件出示小胖驴图片) (2)展开想象。 老虎嘴馋,一心想吃这头小胖驴。他想——这小胖驴的肉一定很好吃,一定很美味。 贼手痒,一心想偷这头小胖驴。他想——这小胖驴一定能卖个好价钱。 (3)概括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板书:馋嘴手痒,眼红胖驴) 2.学习课文第2部分(第3~12自然段)。 (1)老公公、老婆婆是怎么说“漏”的?课件出示相关段落,指导分角色朗读。 课件出示: 老公公说:“好像有什么声音在响?” 老婆婆说:“唉!管他狼哩,管他虎哩,我什么都不怕,就怕漏!” (2)他们说的“漏”指什么?在课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 滴答,滴答——他们抬头看看屋顶——唉,说怕漏,偏就又漏雨了! (3)老虎和贼听到“漏”这个字时,他们是怎么想的?(课件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老虎趴(p)在驴圈里想:“翻山越岭我什么都见过,就是没见过‘漏’,莫(mò)非‘漏’比我还厉害?” 贼蹲在屋顶上想:“走南闯北我什么都听说过,就是没听说过‘漏’,莫非‘漏’比我还厉害?” 师:谁能读出他们的语气来? 指导朗读。这是描写心理活动,可以将声音压低一点。把“什么都”读重一点,把“莫非”读得慢一点。教师范读,学生模仿读。 你觉得此时老虎和贼听到“漏”有什么样的反应? 课件出示: 老虎吓得浑身发抖,贼听得腿脚发软。贼心里害怕,脚下一滑,扑通从屋顶的窟窿里跌下来,正巧摔到虎背上。老虎未料到房上会有东西掉下来,心想:“坏事,‘漏’捉我来了!”撒腿就往外跑。 师:从“浑身发抖”“腿脚发软”,我们知道了老虎和贼害怕的程度。这正是做贼心虚呀!(相机板书:偷听到“漏”,做贼心虚) 3.学习课文第3部分(第13~18自然段)。 (1)默读这部分,你觉得哪些地方最有意思?说给大家听听。(生自由交流) (2)课文中是怎样写老虎和贼拼命逃跑的? 课件出示: 老虎驮着贼,贼骑着老虎,跑哇,跑哇,累得老虎筋都快断了,颠得贼骨头架都快散了。 老虎和贼为什么要这么拼命地逃跑? 请你也来写写老虎和贼逃跑的过程。 课件出示: 老虎驮着贼,贼骑着老虎,跑哇,跑哇,跑过了_______,跑过了________,跑过了_________,跑得老虎________,颠得贼_________。 (3)当他们互相甩掉了对方,故事是不是就此结束了?(不是的,他们各自都不甘心) 课件出示: 老虎被雨一淋,清醒了许多,想想不甘心,还是要回去吃驴,就转身往回走。 贼被雨一淋,清醒了许多,想想不甘心,还是要回去偷驴,就下树准备往回走。 (4)找出这段话中的动词,并理解“倒栽葱”的含义;想象一下贼那滑稽的样子,他的头朝哪边?他的脚朝哪边?他的表情是什么样的? 课件出示: 贼又冷又饿,正在下树,看见走来一个黑乎乎的东西,心想:“‘漏’又来了,这下我可活不成了!”他赶忙往树梢上爬,总嫌离地太近,紧爬慢爬,咔嚓一声,树枝断了,一个倒栽葱摔了下来,顺着山坡往下滚。 (5)为什么老虎和贼看到对方,都吓昏了过去?(老虎和贼都以为对方是“漏”) 课件出示: 老虎和贼一齐滚下了山坡,浑身沾满泥水,撞在了一块儿。他俩对看了一眼,同时惊恐地大喊:“‘漏’哇——”,然后都吓昏了过去。 师:你瞧瞧这一晚上,他们冒着雨跑啊跑,贼成什么样了?老虎呢?想象老虎和贼的狼狈样子。(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出示图片,描述贼和老虎的狼狈模样)(板书:偷驴不成,反被吓昏) (6)教师引导学生制作示意图,提取关键词。(课件出示示意图) 课件出示: 4.学习课文最后一个部分(第19~20自然段)。 师小结:同学们,老公公和老婆婆说“漏”,是怕屋顶漏雨,结果却吓跑了老虎和贼,这叫作“歪打正着”;老虎和贼听到“漏”吓得到处跑,这叫“做贼心虚”;整整一个晚上小胖驴都在驴圈里安安稳稳地待着,这叫“安然无恙”。 (1)小组合作朗读课文,读出角色内心的感受。 (2)教师重点指导描写老虎和贼的动作、心理活动句段的朗读。 5.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心理活动。 (1)小组内分角色读。 (2)全班分角色带动作表演读。 板块三 借助图文,复述故事 1.回忆学过的复述故事的方法——图表法、画路线图、找关键句子,也可利用课后习题帮助梳理。 (1)这篇课文比较长,你想抓住哪几个要素来梳理课文呢?(人物、时间、地点) (2)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按照地点变化的顺序复述这个故事。 2.师:复述故事的方法有很多,小组内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复述故事。 (1)小组内合作。(预设:图表法)
结果老婆婆说的“漏”,其实是漏雨(2)出示复述能力标准。 一星故事家:能借助提示,复述清楚故事的大致内容。 三星故事家:能借助提示复述故事,详细复述觉得有意思的部分。 五星故事家:能借助提示详细复述故事,复述时有声有色,有表情有动作,且吸引人。 (3)小组复述故事。 (4)依照复述能力标准集体评比。教师点评。 板块四 个性表达,体会情感 1.人物评价,体味情感。 (1)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老虎,这是一个怎样的贼? (2)你想对老公公、老婆婆、老虎、贼说些什么呢? 预设:做了坏事的人,会因为担心被人发觉而感到不安、害怕。 2.展开想象,再编故事。 (1)给出可选题材,如老虎是怎样跟同伴描述“漏”这个可怕的怪物的,描写贼回家后的胆战心惊的样子或者学生自由发挥。 (2)学生讲故事。 3.总结全文。 (1)师:同学们,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呢?(预设:了解了民间故事的特点;会复述本课的主要内容) 教师小结:民间故事生动有趣,故事情节跌宕精彩。故事中的动物有动作,有表情,有心理活动,有性格特点。希望同学们课后把“漏”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者身边的朋友听,课后能读更多的民间故事。 (2)教师推荐民间故事书《宝缸》《宝莲灯》《猎人海力布》。 |
||||||||
作业 设计 |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
||||||||
板书 设计 |
27漏
说“漏”吓跑虎和小偷 |
||||||||
教学 反思 |
这个民间故事贴近儿童生活,语言干净简洁,情节幽默风趣,写了老虎和贼做贼心虚、自己吓自己的故事。整节课张弛有度,在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以读贯穿,丰满形象。 朗读要读得充分,读得扎实,读得多样。民间故事的教学要尽量让语言文字形象化、图像化。故事有着有趣的情节,丰满的角色,出人意料的结局。这些特点,靠逻辑分析,无异于缘木求鱼;靠讲解,只能浮云遮望眼。本课教学设计中让学生想象画面,入情入境地朗读,感受故事的有趣,感受民间故事的特点。在想象中丰满文本,在朗读中丰满形象。 2.关注语言表达,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提高语言运用能力,重在平时的点滴积累。在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在课文中发掘新词、好词,如采用换词的方法将学生难以理解的“纵”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引导学生发现典型句式的特点,进而用这种句式去想象、补写,如用“跑得老虎,颠得贼”的句式结构去想象老虎驮着贼狼狈逃跑的样子,感受民间故事语言的有趣和实在。在学生模仿的过程中,教师给予点拨指导,使学生的语言逐步规范起来。 3.自我帮助,练习复述。 “借助示意图和文字提示,复述故事”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本课篇幅较长,学生想有条理地复述故事,仍然需要借助“拐杖”。因此,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法、画路线法、找关键句法等种种方法,指导归纳总结,提取故事中的“趣”点,再通过小组合作、小组比赛等形式落实复述故事的教学目标;复述要求亦很明确,设立不同等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