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精品教案《王戎不取道旁李》吴晓红

(2020-01-03 09:24:06)
标签:

杂谈

分类: 一人一课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预案(详案、自备

备课

类型

详案

设计教师

吴晓红

课题及课时

王戎不取道旁李

 

上课时间

16周星期上午第2

 

教材

学情

分析

教材分析:

这篇小古文讲述的是一个善于观察、分析的机智少年的故事,全文仅四句话,表现出了王戎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推理判断的好品质。学生以前学过小古文,已有一定的基础

 

 

学习目标

1.会写“戎、尝”等5个生字,会认“戎、诸”等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重点句子“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3.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并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含义。

4.养成细心观察、冷静分析的好习惯。

学习

重点

难点

重点

1.背诵全文。理解重点句子“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2.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难点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他们的智慧及美德,养成细心观察、冷静分析的好习惯。

教学

准备

1)搜集《世说新语》相关资料,了解王戎。

(2)初读课文,通过查字典认识本课的生字,读顺课文。

(3)再读课文,根据课后注释尝试理解课文。

(4)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预设

流程

 

板块一、讲故事,引入课题

1.教师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凿壁偷光”等故事吧?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讲讲这些故事呢?

2.过渡:故事讲得真好!同学们发现了没有?这些故事讲的都是一些名人的小故事,并且这些故事都选自《世说新语》。(教师简介《世说新语》)

课件出示

《世说新语》由南朝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又名《世说》。其内容主要是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它原本有八卷,现存三卷。

今天我们学习的《王戎不取道旁李》就是选自《世说新语·雅量》。(板书课题)

3.师:王戎是什么人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介绍王戎,教师课件出示王戎的简介。)

课件出示:

王戎(234—305),字濬冲。琅玡临沂(今属山东)人。晋朝名士,“竹林七贤”之一,自幼聪慧。

4.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了解一下王戎是一个怎样的人,他身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题。

师:同学们齐读课题,在读课题时,你们发现课文主要写的是谁?(王戎)

2.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停顿。

(1)师:这是一篇文言文,同学们能读懂吗?自己试着读一读。

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2)指导朗读:要读好文言文,在哪里停顿是非常重要的。请看老师的提示,用铅笔在课本上划出停顿。

课件出示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3)现在读起来就通顺多了,大家可以再试着根据朗读停顿来读一读。(学生自读课文)现在我们请四位同学来读,每人读一句。其他同学仔细听,看他们读得是否准确。(指名读)

(4)这四位同学读得真不错,读的时候注意多音字“折”的读音是“zhé”,不要读错。

(5)采用各种形式读课文。男女生比赛,分组读,指名学生读。在读文过程中,教师相机正音,指导读出语气。学生边读边思考,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语句。

3.理解字词的意思。

(1)文中有些字词意思需要重点掌握,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尝试理解这些字词吧。

课件出示:

尝:曾经。  诸:众,许多。

竞走:争着跑过去。  唯:只有。

:的确如此。

(2)同桌交换做游戏:你说我答。一同学说出字词,另一同学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快速说出字词的意思。

板块三、再读课文,认读、书写生字

1.本课要掌握的生字有“戎、尝、诸、竞、唯”,学生借助已有的识字经验,认读生字,找出带有生字的句子,然后分小组汇报识字方法。

教师指导:“戎”由两部分组成,“戈”指的是长柄兵器,“十”指的是上战场时所穿的盔甲,合起来表示争斗、战争的意思。书写时,注意斜要长一些。

“竞”字注意与“竟”区别开,书写“竞”时,要注意上下大约等高。

“唯”右边是“”,不能写成“住”。

2.学生在田字格里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并随时提醒学生写字姿势,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3.优秀作品展。

开展“我是小小书法家”活动。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生字,教师投影学生书写的生字,大家相互评价。

 

作业

设计

完成生字部分

板书

设计

  竞唯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并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含义。

2.学习王戎聪明机智、细心观察的品质,养成细心观察、冷静分析的好习惯。

 

教具

准备

 课件

预设流程

板书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题的意思是:王戎没有摘取路旁的李子。

2.指名读课文,注意课文停顿。重点指导: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板书二、品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1.感悟文章。

要求: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注意写作顺序,感受人物形象。

(1)学生自读注释,师提示: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好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

①抓住重点字“尝、诸”来理解第一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

②抓住重点字词“子、竞走、唯”理解第二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看见路边有株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

③第三句话的意思是:大家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长在路边上,却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④抓住“信”理解第四句话: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2)教师谈话:同学们,在这一课中有三个“之”,它们的意思有区别吗?

理解“之”的意思。“诸儿竞走取之”中的“之”代表“李子”。“人问之”中的“之”代表“王戎”,“取之,信”中的“之”代表“李子”。

(3)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指名学生回答。

预设:因为李子树在路边,如果李子是甜的,早就被别人摘光了。

(4)大家觉得王戎是个怎样的孩子?指名学生回答。

生1:王戎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的孩子。

生2:王戎是一个聪明机智、冷静理智的孩子。

教师指导:王戎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的推理判断。文章最后讲“取之,信”,说明王戎的推理是正确的,他是一个聪明、机智、善于动脑的孩子。(板书:观察仔细、聪明机智、善于动脑)

2.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呢?请同学们先和同桌互相讲一讲,然后再给全班同学讲一讲。

同桌间尝试讲故事,教师指名学生讲故事,然后课件出示整个故事,学生对照纠正。

课件出示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大家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长在路边上,却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3.填一填:同学们把课文读了这么多遍,读得这么流利,大家也都理解了课文的意思,那大家能按原文填空吗?让我们试着来填一填吧。

课件出示:

王戎________,尝与________游。看道边李树________,诸儿________,唯戎________。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________,此必________。”取之,________。

4.背一背:谁能把它背下来?我们可以按照“游玩——伙伴摘李——王戎说出理由”的顺序背诵。(学生尝试背诵课文。)

5.演一演:同学们,这篇文言文只用四句话就讲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非常简洁。我们读的时候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想一想:这个故事中至少应有几个角色?他们会说什么话?做什么动作?(指名回答,并请几位同学上台表演这个故事。)

6.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学到了什么呢?

生:我学到了遇到事情要沉着冷静,善于观察,仔细思考。

师: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弯路。

三、《世说新语》故事会

同学们还想了解更多的小故事吗?请同学们在网上搜集更多《世说新语》里面的故事或视频,和爸爸妈妈或者小伙伴交流一下,谈谈自己的想法,从而感受文学经典的魅力。

 

板书

内容

精品教案《王戎不取道旁李》吴晓红 

作业设计

完成课堂作业本

教学

反思

《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南朝文学家刘义庆等人写的《世说新语》,讲述的是一个善于观察并冷静分析的机智少年的故事。全文仅用四句话,就表现了王戎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的推理判断。针对本课的教学,我进行了以下反思:

一、讲故事导入,了解《世说新语》。

备课时,我想:如何让学生快速了解《世说新语》呢?我让学生进行讲故事比赛,一讲学过的“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等四个故事,然后让学生找到四个故事的规律性——都是写人的。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效,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表演故事,内化感悟。

文章故事性很强,适合表演,于是我组织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表演,让学生在阅读、表演的过程中,真正将书本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学生从读到,由悟到说,从说到,进行语言实践,内化语言,真正体会到王戎的机智、冷静。

三、不足之处。

在总结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这一环节时,学生对于概括并提炼出哲理性的语言做得不够到位,学生的认识不够全面,还需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