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教研活动记录

分类: 教研组活动记录 |
“优秀教研组”校本教研活动策划书
周次 (日期) |
主 |
活动安排 |
主 |
|
2 |
新学期,新畅想
|
1.制定教研组活动计划 2.解读教材 3.确定本学期教学重难点 |
郑胜宇 |
|
4 |
“新常规新设计”研讨 |
1.
2. |
郑胜宇 |
|
6
|
课堂中PPT的“精简”使用
|
1.结合讨论 2.如何在教学中的高效运用课件 |
黄文洁 |
|
9 |
高段如何读名著 (集体备课、)
|
如何利用课内教学引领学生走进四大名著 (结合一人一课研讨) |
郑胜宇 |
|
11 |
高段文本的随文练笔 |
1.结合郑小艳老师一人一课进行讨论 2.五年级随文练笔指导策略及研讨 |
郑小艳 |
|
13
|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
1.结合杨喜悦老师一人一课进行讨论 2.五年级阅读教学的现状及策略 |
郑玲爱 |
|
15 |
高段朗读教学策略研讨 |
1.结合郑胜宇老师一人一课进行讨论 2.五年级朗读的指导策略及研讨 |
谢金慧 |
|
17 |
回顾总结 反思整理 |
期末复习的要点梳理与讨论 |
杨喜悦 |
|
19 |
|
|
|
|
时间
会 |
一、 1、活动时间:每周星期三下午第1节课。 2、每次教研活动由一个备课组组织,一个老师上课、一个老师作讲座,每位老师都要评课。 二、学习备课管理制度 1.、教师备课要求,节数,6年级12节。 详案:教龄不足10年和要评职称的教师,原则上用手写。 简案:教龄超过10年。 备课内容:单元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课时划分。每课都要指定三维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具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每课反思、单元反思、期中反思、期末反思、要有16次详细的反思,要有50字以上。 2、集体备课要求:不少于3次的集体备课,要确定中心发言人,每位教师都要发言,并做好记录。 三、分小组讨论导学案。 |
教研组会议备忘录
时间
第3周 地点 办公室 主持人 郑胜宇
记录人
会 |
活动主题:新学期教研组工作布置例会 活动意义:更好开展新学期各项工作,确保教研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活动过程:
1、
2、
3、
|
时间
第4周 地点 办公室 主持人 郑胜宇
记录人
主题 |
“新常规新设计”研讨
|
活动方式 |
|
|
参加老师 |
|
|||
教研活动描述 |
活动主题:新学期教研组工作布置例会 活动意义:更好开展新学期各项工作,确保教研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活动过程:
1、
2、
3、
|
|||
教研活动描述 |
|
活动照片 |
|
签到表 |
|
时间
第9周 地点 五(3)教室
主题 |
高段如何读名著 |
活动方式 |
听课研讨 |
|
参加老师 |
五年级语文老师 |
|||
教研活动描述 |
活动主题: 观看《水浒传》作品推介课
活动过程:
1、观看《水浒传》作品推介课 2、写听课记录,评课记录
|
|||
教研活动描述 |
|
活动照片 |
|
签到表 |
|
集体备课记录
活动时间 |
第9周 |
活动地点 |
五年级语文办公室 |
||||||||||||||||||||||||||||||||||||
主备人姓名 |
黄文洁 |
年级 |
五年级 |
||||||||||||||||||||||||||||||||||||
科目 |
语文 |
课题 |
〈〈将相和〉〉 |
||||||||||||||||||||||||||||||||||||
备课组成员 |
五年级语文老师 |
||||||||||||||||||||||||||||||||||||||
设 计 初 稿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疑。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历史故事,(板书课题:将相和)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1.课前同学们都读过了课文,知道了课题中的“将”是指——(廉颇)“相”是指—— 2.课文围绕着“将相和”讲了3个小故事,下面我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每个小故事中小结性的句子,用横线画下来并试着找出关键词概括小标题(学生交流)
用小标题概括——完璧归赵,看老师把这个词语写到黑板上,(板书:完璧归赵)“璧”其实就是一种玉器,所以是——玉字底。在这个故事里的这块璧可不是一块普通的璧,它是无价之宝——和氏璧。 (2)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渑池是一个地名。在这段课文中还有这几个词语比较难读,谁来试试——鼓瑟 (3)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用小标题概括——负荆请罪。理解“负”(背着)(板书:负荆请罪,)指导书写“荆”, (4)这三个小故事合起来就是“将相和”。请大家把这3个小标题端端正正地写 在相应的故事旁边,写词语的时候注意字与字之间的相互关照,写整齐,写美观。
3.这3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学生交流,师小结。(起因——发展——结果)
4.小结:我们读出了故事之间的联系也就理清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但是,这样一篇名著改编的课文,仅仅读个大意够不够?(不够)这叫——囫囵吞枣。告诉同学们,《史记》最成功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它通过人物传记的形式刻画了许许多多鲜活的人物。我们这节课就来读一读人物。课文中最重要的人物是谁?——(板书:蔺相如)我们就来读读他!
(设计意图:这部分是整体感知,理清文脉。正如全国小语会陈先云理事长所说:“语文教学要重视从整篇课文着手,进行词、句、段的训练。既要注意一篇课文每个部分的内在联系,更要关注每个部分和整篇课文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整篇课文有比较完整、深刻的理解。学生对整篇课文的理解过程,也是认识逐渐深化的过程。”所以在这部分的教学环节中,主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是:1.随文识字,部分难读易错的生字词正音、个别生字词的书写指导以及理解;2.检测高年级孩子的概括能力;3.
既然前两个故事都是写蔺相如立了功,封了官,我们就先读一读“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这两个故事。老师在把这两个故事联系着读,比较着读的时候,有一个重大的发现,发现这两个故事有很多相似之处,(板书:联系着读 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
A
B正因为秦强赵弱,所以才会左右为难,谁能带上你的理解读一读?(指名读
C在这样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两次都是蔺相如主动接受了任务。第一次送和氏璧去秦国,第二次陪赵王去见秦王,这么一联系,一比较,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蔺相如?(勇敢机智)说说你的见解。这两次都是蔺相如在危急关头接受任务,老师用了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这叫——临危受命。(板书——
D小结:刚刚,我们尝试了把两个故事联系着读,比较着读,读出了蔺相如两次临危受命,感受到了他的勇敢,这就是今天老师想要教给同学们的一种新的阅读方法——联读法(板书:联读法),下面请同学们拿出抽屉里的学习纸,继续用联读的方法读读这两个故事,找一找这两个故事除了开始的背景是相似的,还有哪些地方是相似的?发现相似之处就做上相同的记号。思考:通过这些相似之处你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蔺相如?(学生继续读书交流)
(设计意图:《将相和》是一篇经典课文,许多老师都已经做了精彩的范例。如何围绕“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下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一主题,在教学设计上既守正又创新?所以,我们尝试着运用一种新的阅读策略——“联读法”,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预设 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秦王没有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A指名读。也说说你对两个相似之处的理解。(只得
B通过这相似的结局,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蔺相如?(学生板书:以弱胜强 …… (2)同中求异 师:(指着PPT说)刚刚我们读出的都是相似之处,同学们很会读书,很会发现,但更要会思考,我们再想想这两个故事又有什么不同呢?(生交流)第一个故事是为什么拼?第二个故事又为什么拼? 学生交流。(完璧归赵是为了和氏璧;渑池之会是为了赵王的尊严。)
小结:和氏璧代表了赵国的利益,赵王的尊严也就是赵国的尊严,这么一联系,一比较,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蔺相如?(在蔺相如眼里,赵国的利益和尊严都不容侵犯)(板书:为了赵国 3.联读故事(一二)(三), 我们刚才用新学的联读法把前面两个故事联系着读,比较着读,对蔺相如这个人物有了不少认识,下面的学习要靠同学们自己啰!请大家默读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用上我们刚才学习的联读法,找出它与前两个故事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把关键的语句画下来,看看你们对蔺相如又有哪些更新的认识?并像老师这样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写在旁边做上批注,找到之后,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我看到不少同学都在圈点勾画。谁愿意带上你的学习纸上台来交流你的学习体会。 学生交流: A告诉大家,你找到的是相同之处还是不同之处? B第三个故事跟前面两个故事有哪些相同(不同)之处,说说你的见解。 C从这些相同(不同)之处,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蔺相如? 小结:把第三个故事与前面两个故事联系起来读,你读出怎样的蔺相如?(在蔺相如的心目中,国家二字永远排在第一位。)(板书:国家至上)司马迁在《史记》中是这样评价蔺相如的——(课件出示)跟着老师一起读一读
太史公曰:……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史记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教学主要是体现由“教学生读”到“带学生读”再到“学生自读”这样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层次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学生逐渐学习并尝试运用了“联读法”这一阅读策略,并从中感悟人物形象。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浏览、默读、思考、批注,安静地与文本、与自己进行深度的对话,我则不断地把发言权交给学生,把舞台让给学生,当好一个聆听者、点拨者、激励者。最后再领着学生一起读一读原著中司马迁对蔺相如的评价,升华对这一人物的认识和情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课题中的另外一个重要人物——赵国大将廉颇,因改编时受篇幅限制,课文删除了关于他的一些描写。在原文中,关于廉颇的故事除了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还有这些……(课件出示:渑池之会
|
||||||||||||||||||||||||||||||||||||||
|
|
||||||||||||||||||||||||||||||||||||||
磨 课 过 程 记 录
|
活动过程: 1、集体备课 (1)、组员各自备课 (2)、集体讨论 (3)、提出教学建议 2、黄老师上公开课,教研组其他成员在场听课 3、对公开课进行评课 (1)、黄老师进行个人教学反思 (2)、各教师对公开课进行评课 (3)、组长对本次活动进行小结 |
||||||||||||||||||||||||||||||||||||||
修 改 稿
|
语文《将相和》教学预案(详案、自备)
|
||||||||||||||||||||||||||||||||||||||
活动反思 与建议 |
由于教师只能扮演“执行者”和“传声筒”的角色,在教学中按照课程的严格规定,很少有发挥教师自主性的余地,另一方面,学生扮演“接受者”的角色,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感没有被课程所关注。 教师和学生不只存在课程,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并作为相互作用的主体,如此以来,教学就不止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过程,而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