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郑胜宇一人一课

(2019-06-21 15:30:33)
标签:

一人一课

分类: 一人一课

语文《将相和》教学预案(详案、自备)

备课

类型

详案

设计教师

 

课题及课时

将相和》(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8课第1课时)

上课时间

9周星期三上()午第一节

教材

学情

分析

本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本文的因果关系比较复杂。从结构上看,全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2个故事是第1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3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五年级学生已经有初步的阅读能力,能从关键语句中体会含义,也能对人物的品质有所感悟。但学生对《史记》比较陌生,对历史人物也比较模糊,所以教学中要加强引导学生对《史记》的学习兴趣,指导用“言行——品质”的方法去感悟人物形象,提高阅读历史故事的能力。

学习目标

1.随文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抓人物关键言行写批注、谈感受,感受人物品质。

学习

重点

难点

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

教学

准备

课件

预设

流程

畅谈名著,揭示课题

1.快速浏览单元导语:了解主题及学习方法

2.我国名著浩如烟海,你还知道谁的什么名著?读资料袋

4出示课,板书 “将”“相”指谁?“和”意思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围绕着“将相”讲了几个小故事?

学习活动一: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每个小故事中小结性的句子,用横线画下来并试着找出关键词概括小标题

学生交流:

1)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2)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3)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板书:完璧归赵  渑池之见  负荆请罪

随机学习新词:鼓瑟  侮辱 拒绝 击缶

学习活动二:

1)完成作业本42页,第三题

2)注意字与字之间的相互关照,写整齐,写美观。

3.3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学生交流,师小结。(起因——发展——结果) 

板块三、细读课文,感悟形象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请画出课文中描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原因的段落。

2.出示:第16小节:“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过渡:蔺相如到底有没有能耐,是不是只靠一张嘴就能当上卿呢?我们一起学习第一个小故事《完璧归赵》。

学习活动三

1.自由读,找依据。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句子或关键词语写上自己的体会或感受,

2)与同桌交流。

3.讨论、交流、整理(关键之处)

1.理解“理直气壮”,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

2)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说说你的观点。

3)到了举行典礼那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
  蔺相如为什么能大大方方?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时候蔺相如的心理状态?从只得”“客客气气中你读懂了什么?

4.课文学到这里,蔺相如是不是像廉颇说的那样没有能耐?只是动动嘴皮子而已吗?说说你的理由。

5.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蔺相如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人(胆识过人、机智勇敢、随机应变、勇于牺牲、英勇无畏、足智多谋……

板块五.总结写法 完成作业

1. 蔺相如还是个怎样的人,他的能耐体现在哪里呢?抓住人物言行进行重点词句研读,品析人物的形象。

2. 学习活动三:完成作业本42页 第四题

板块六 课外阅读,丰富积累

课外阅读1+x《力劝赵成王》和《王翦伐楚》

作业

设计

1.完成作业本42页 第四题

2. 抄写词语

3课外阅读1+x《力劝赵成王》和《王翦伐楚》

 

板书

设计

郑胜宇一人一课       完璧归赵  机智勇敢 不畏强暴 胆识过人

将相和 渑池之见

负荆请罪

教学

反思

1。课前谈话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打开学生学习古典名著的大门,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拓宽学生视野。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敢于质疑的问题。

2.借助过渡句,理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基本关系。

学生通读课文找到文章过渡句,结合上面对“和”的理解,引出了三个故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

3找准学习切入点,起到上串下连的效果,为研读“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作好铺垫。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谈出自身的不同于他人的阅读体验,体现学生个性化朗读。点燃那种充满灵气的思维火花,学生自主学习得到了保证,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郑胜宇一人一课

郑胜宇一人一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培训心得体会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