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婉雁经验分享《小学音乐教学开展体态律动构建有效课堂的策略探究》

在律中感知,在动中体验
——小学音乐教学开展体态律动构建有效课堂的策略探究
【摘要】随着三大音乐教育体系在我们音乐课堂的推广,体态律动也越来越为我们所熟悉。很多老师“闻风而动”在音乐课堂上运用了体态律动,但我们往往关注了律动的表象就是“动起来”,而忽略了律动的内涵“为什么动”,所以出现了很多散、杂、闹的“动起来”。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到“为什么动”时,我们就会发现体态律动勃发的生命力,对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言之不足,嗟叹之。嗟叹不足,歌咏之。歌咏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可能是表达人类情感的最高境界,因此音乐课中的歌、舞也就是情感表达的最佳途径。同理体态律动也是以此为出发点的,关注自身的情感体验,关注在律动中感知。体态律动教学更生动更直观能帮助学生更简单的走进音乐世界,关注参与、体验、实践,同时培养学生的各种音乐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
【关键词】音乐
【正文】
体态律动,瑞士教育家达尔克罗兹首创,即以身体的律动来表现音乐的节奏,在人体动作中找到对节奏模式的准确体验,在动作的变换和速度变化中获得对力度、速度的准确理解。一个多世纪以来体态律动作为世界著名的音乐教学法,得到了推广和普及,在各类艺术院校和普通学校广泛采用。
一、开展体态律动构建有效课堂的研究背景
闻风而动——随着三大音乐教育体系在我们音乐课堂的推广,体态律动也越来越为我们所熟悉。很多老师“闻风而动”在音乐课堂上运用了体态律动,但我们往往关注了律动的表象就是“动起来”,而忽略了律动的内涵“为什么动”,所以出现了很多散、杂、闹的“动起来”。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到“为什么动”时,我们就会发现体态律动勃发的生命力,对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不得不动——“言之不足,嗟叹之。嗟叹不足,歌咏之。歌咏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可能是表达人类情感的最高境界,因此音乐课中的歌、舞也就是情感表达的最佳途径。同理体态律动也是以此为出发点的,关注自身的情感体验,关注在律动中感知。体态律动教学更生动更直观能帮助学生更简单的走进音乐世界,关注参与、体验、实践,同时培养学生的各种音乐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所以我们“不得不动”!
二、开展体态律动构建有效课堂的实施策略
在小学阶段开展体态律动有着很大的意义,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大大增强的节奏感、协调感、空间感等等音乐能力,从而有效提高了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效率。体态律动有两种类型,一是原地型,拍掌、摆动、转动、指挥、旋转、弯腰、语言、歌唱等,二是空间型,包括走、跑、爬、跳、滑、蹦等。这两种类型动作可以组合成各种形式。在上述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促使学生将运动与声音内在地结合在一起,发展内部听觉和运动觉的能力、动觉的想象和记忆。笔者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提炼了以下几种策略:
1、旋律—体态—感知策略
旋律是指经过艺术构思而形成的若干乐音的有组织、有节奏的和谐运动。它建立在一定的调式和节拍的基础上,是音乐的灵魂部分。体态律动通过“动”让孩子充分的感知,获得音高、音的长短、节拍、乐句等等音乐要素的感性认识。在体态律动中熟悉歌曲旋律后再学习歌曲就水到渠成了。
实践镜头一:《云》这首歌的体态律动,首先在音乐中传递纱巾。每个小朋友双手摊开并在一起,从第一个同学开始传,必须在音乐的强拍把纱巾准确的传到下一个小朋友手上。然后继续律动变换要求,在听到长音的时候(也就是音比较长的时候)做托举的动作。
有效课堂表现:这个活动要求学生注意力非常集中,学生之间的合作和配合也很重要。学生在整个活动中投入的模仿,认真的听辨音的长短和旋律的进行,特别是对音乐的节拍以及音的长短有了更好的感知,并在多遍活动中聆听记忆了歌曲旋律。
2、节奏—体态—体验策略
节奏是歌曲的骨架,我们经常在学习歌曲前安排许多的节奏练习。读、拍、声部等,孩子们却总觉得练习节奏又复杂有难有一种畏惧心理。而老师也总是很纠结的让学生练附点节奏、切分节奏、前十六分后十六分,练不好觉得自己没教好,想练好学生的配合度又不高。把体态律动渗入节奏练习,使理性的东西变成感性的,孩子就可以在体验中获取经验和音乐要素,让我们音乐老师的纠结心理得到大大的缓解。
实践镜头二:《母鸡叫咯咯》歌曲感知部分,我是这样安排体态律动的:律动一,在音乐中行走,在乐句处转头。律动二,在音乐中跺脚拍腿,八分跺脚四份二分拍腿。律动三,在音乐中感受音乐形象,学生把自己感受到的形象用动作表现出来。
有效课堂表现:让学生在行走中感受节拍,在转头中感知乐句,在跺脚拍手中熟悉节奏同时熟悉整首歌曲旋律,在体验中自由想象音乐形象,为学唱歌曲打下坚实的基础。
3、道具—体态—激趣策略
小学生的好奇心强、注意力时间短、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兴趣,这样的心理特征促使我们老师要多动脑筋变换教学手段,让课堂既新又稳。那么在体态律动中加入一些小道具就是很好的激趣策略。这些小道具可以是一条纱巾、一个球、一根橡皮筋、一支笔、一个小盒子等等,让孩子在小道具的帮助下更快乐的参与体态律动。
实践镜头三:《荡秋千》的初听歌曲歌曲环节采用了节奏律动。老师提供了每生两根竹子并出示节奏。
嘴巴用dang 哼唱,学生模仿。第二条节奏在乐句的后半句,要控制一下自己的音量。然后动作体验,熟悉旋律用竹子敲击(分两组,第二遍交换。)
有效课堂表现:采用道具辅助律动,让课堂更生动有趣。学生喜欢了就更主动了。在律动中学生对歌曲的旋律进一步熟悉了,逐步建立了声部层次感,也为之后的为歌曲伴奏打下基础。
4、歌唱—体态—提升策略
我们的歌唱教学往往以演唱为主,没有多少动的部分。有时候的动对歌唱毫无好处,反而让课堂纪律很难掌控,还会出现只知道做动作不知道唱歌的现象,这样就得不偿失了。但合适的体态律动不仅淡化教学难点而且让我们的歌唱更动听同时也让我们的学生更喜欢,这就需要音乐老师精心的设计,必须从歌曲的音乐要素出发关注歌曲音乐形象,这样才能事半功倍。让孩子的情感得到尽情的释放,让孩子的歌唱得到有效的提升。
实践镜头四:《采菱》的歌曲学唱,再完整感知后,老师说:“如果让我们划着小船,去欣赏这江南水乡的景色,是多么美的事啊!”让学生跟老师一起划小船,师边划边唱
动作要求:“啊”的时候起势,“划呀”往外推,第二个“划”往里收。师生一起边划边唱。
有效课堂表现:这句旋律比较难,音比较高、一字多音较多、切分节奏不好把握。但这个律动的运用把这些问题都淡化了,特别是切分和一字多音可以解决得非常好。老师在声音位置上再有所提示就更好了。
实践镜头五:《小纸船的梦》导入环节,老师说:“老师今天带来两个梦想与大家分享,你听你更喜欢哪个?说说你的理由。”老师演唱两个梦想,采用歌曲的结束句,一个不加降记号(老师做一个双手平铺张开的动作)一个加降记号演唱(老师做一个双手平铺在唱到降记号时做个握拳动作再张开)。然后在音乐中模拟小船摇摆行进,感受三拍子摇曳的特点。
有效课堂表现:通过动作和比较学生更体会加入降记号后梦想充满期待的感觉。在摇摆律动中感受三拍子体会歌曲向往、优美的情感。
5、欣赏—体态—参与策略
我们的音乐欣赏常规教法就是采用聆听法、谈话法等,这些对于小学生来讲早就已经枯燥乏味了,在情感上也是处于接收状态而没有自己的情感和想法。这样就禁锢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态律动追求的就是让学生参与体验,老师只是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通过体态律动感受表现音乐情绪,在体态律动中熟悉音乐,在体态律动中寻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在体态律动中进行最自我的想象创造。可以通过拍手、拍腿、跺脚、摇摆、行走、模仿声音等等参与到欣赏活动中来,达到音乐和个人本我的交融。所以在欣赏课中开展体态律动能加深学生对音乐形象和音乐要素的理解。
实践镜头六:《夏夜》的欣赏初听过后进入细听环节。邀请孩子们参加森林音乐会,“想参加音乐会,我们必须得先排练一下。”A开场虫鸣。“你觉得音乐想描绘什么,请你用动作、表情表现出来。”鸟儿“咕—”青蛙“0呱呱”蝉“知了”并加上生动的肢体动作B初听主题音乐。 “一听到这个主题,你想做什么?”C“叫声”——强调音量,节奏要准确。三声部贯穿始终。D“拍打声”——拍手、拍身体、拍凳子。E“动作”——统一、此起彼伏、统一。F中场虫鸣。中场休息。G合练一次。当主题音乐响起,10人分别分配三种分类,同时进行。H尾声虫鸣。
有效课堂表现:这个环节整个就是参与体验环节,通过体态律动和叫声学生置身于森林之中并对音乐主题有了最直接的关注、聆听、记忆。在参与体验中,孩子获得了快乐也获得了音乐能力。
三、开展体态律动构建有效课堂的阻碍因素和关注要点
阻碍因素:
1、设施简陋、多有困惑
体态律动属于体验教学范畴,老师必须要和学生一起做体验活动。我们的班级学生人数又比较多,老师如果没预设好或是调控能力较弱课堂中难免会出现乱的现象。还有音乐室、音乐器材的不完善。音乐室有但没有每位老师一间。音乐器材有,但没有人手一件同时在质量上也是差强人意。这些也限制了体态律动在小学阶段音乐课堂的全面开展。
2、认识不深、教材限制
很多老师对于体态律动还很陌生,同时学习的机会相对主要学科来说会少一点。所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较好的课例不能及时得到分享,在课堂实践中就出现了或没开展或是开展了效果不佳的现象。从国外引进的教学法具有它们的本土性,与我们的教材内容有着不切合的地方。我们不能照搬全抄,而是要根据我们的教材结合我们的国情融合我们的民族民间音乐,做到有机整合才能灵活运用。
关注要点:
1、活动中——孩子主体,老师引导
我们在体态律动中往往是担心孩子出错,告诉他怎样要怎么做必须怎么做,从而老师很累学生很久纠结。对音乐来说没有对与错,只在于适合不适合。我们不要太纠结学生的姿势,多体验参与就好。不要苛求,要长期的潜移默化、持之以恒的实践孩子才能进步。但在节奏上,要建立拍律感,形成正确的时值概念。
2、编创中——全盘考虑,简单简洁
体态律动简单但不简陋,它既有聆听又有又易于掌握。在编创体态律动中老师要注意:一开始要全盘考虑,就是教师要给与学生非常清楚地设置条件框架。例如,几拍做一个动作,在哪个地方进行变化,节奏型要简单易学等。同时在体态律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各类活动不是为了变而变而要经常做才有效果;活动设计简单简洁,只要让学生愉快的参与就好;活动设计要根据学生的程度提高难度,不能永远一成不变。
近年来,音乐新体系的体态律动教学在我们音乐课堂中开展的轰轰烈烈。其实我们一线老师还是有许多困惑和迷茫。各类的培训和学习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新体系什么是体态律动,但怎么跟我们的教材结合跟我们的课堂结合跟我们的实际结合,这还是一条漫长的实践之路。让我们走在路上前行,越走越好。
参考文献:
《音乐学科教育学》12章节p346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曹理 何工著)
《从头到脚玩音乐》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陈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