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教研活动一

校本教研活动记录
时间
主题 |
《最好的老师》 |
活动方式 |
一人一课 |
|||||||||||||||
参加老师 |
六年级语文组老师 |
|||||||||||||||||
教研活动描述 |
【教材分析】:
《我最好的老师》是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4篇课文是以“科学精神”为主题编排的。在前三篇课文学习的基础上,同学们对科学精神和四篇课文的写法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本文是美国作家大卫·欧文回忆自己少年时代学习生活时的一篇文章。它叙述了科学课上怀特森老师运用“故弄玄虚策略”,教会学生独立思考、不要迷信书本和权威的故事,塑造了一位个性十足、教学方法独特并对学生产生了深远影响的老师形象。这篇课文不仅要学生领悟课文中独特的科学精神,还要让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从“一个具体的事例讲明一个道理”即“一事一议”的写作手法。 【学情分析】: 本学期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他们有着较为独立的个性,在阅读时,也有自己独特的体会和感悟。因此,教学时,注重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尽可能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放手让他们讨论交流,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自读自悟的。
|
教研活动描述 |
|
活动照片 |
|
签到表 |
|
校本教研活动记录
时间
主题 |
《我最好的老师》评课稿 |
活动方式 |
一人一课 |
|
参加老师 |
本组语文老师 |
|||
教研活动描述 |
1、找准冲突,构建对话。 “水尝无华,相荡既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薛老师就从情感冲突入手构筑对话来学习这篇文章。教学目标制定为:读懂课文描写的故事,理解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体会一个人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能力的重要性。教学难点:学习本课一事一议,从一个具体的事例发现一个道理的写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围绕学生的关注点“作者写了怀特森老师什么事”、“怀特森到底是什么样的老师”、“他为什么是最好的老师”、“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引领学生走进课文,走近主人公。 薛老师抓住了“这算什么老师——我最好的老师”这一情感冲突,设计了两个主要的板块:欲扬先抑感受“气愤”和峰回路转深感“佩服”。在学习中,充分利用情感这一平台,读、找、体会重点词句,转换句式,拓展写话,接受和建立新的价值观。学生的感情变化是在品味和咀嚼课文的重点词句中自然发生的。这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在三维目标的融合中,情感既是教学内容又是教学结构,既是教学目标又是教学手段。可以融入情感这一磁场中的有知识,有能力,有过程、有方法、当然更有态度和价值观。 2、剥丝抽茧,找到最好。 此外在第二版块的学习中,薛老师带领孩子们层层剥笋似地深入体会怀特森先生确实是最好的老师。从一堂课到每一堂课,从他的课堂到别的课堂,从课堂到课外,怀特森先生带给学生的怀疑主义影响了孩子所有的学习方式和人生导向。无疑,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在孩子们的心里凝固,孩子们也学有所悟。
作为语文教师,拿起语文书,静下心来读,沉入课文读,找准问题的切入点,让学生语文能力在课堂上得到有效提高,这就是本次教学给我最大的启示。
|
教研活动描述 |
|
活动照片 |
|
签到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