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课 许丽敏一年级数学《小括号》

标签:
一年级 |
分类: 一人一课 |
课
|
小括号 |
课
|
1课时 |
教材与 学情分析 |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生继续学习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小括号虽然是学生初次接触的知识,但由于小括号的符号指向性明显,学生要掌握运算顺序并不难,但理解含小括号算式的意义相对难度会大一些。为此,我们要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学习中的交流讨论,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比较等方法来探讨知识,突破意义理解的难点。
|
||
目标与 重难点 |
1.初步感知并理解小括号的作用。 2.掌握带括号的两步计算的运算顺序,并正确计算。 3.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的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小括号,正确计算带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理解带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
||
教学准备 |
课件 |
||
过程设计 |
一、复习
3+4+3 算一算,并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小结:像这样先算前2个数,再用得数与第三个数进行计算,这样的运算顺序称作:从左往右(板书) 二、学习新知 1.解决问题,引出两步式题 (1)示例题:许老师买了10个苹果,第一天吃了4个,第二天吃了3个。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①一共吃了多少个苹果?(直接囗头列式解决) ②还剩多少个苹果? 怎么列式解决呢?在本子上写一写。 2.反馈交流:引出小括号 预设①:10-4-3 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孩子说出:从10个苹果中先减掉第一天吃的4个,再减去第二天吃了3个,就是剩下的苹果数。(边课件演示苹果图) 这样的算式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板:10-4-3=3(个) 10-4=6 6-3=3 把这两步合并到一起就是一道两步计算式题了。 预设②:10-3-4=3(个) 同第一种方法类似,只是减的顺序不一样。 预设③:3+4=7(个)10-7=3(个) 你是怎么想的?两步分别计算的是什么?谁听懂了?(让孩子复述) 预设④:10-4+3=3(个) 你是怎么想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你们同意吗? 由于计算顺序不同,这道题的得数也不相同,让学生展开讨论,这样列式是否可以。 3.认识小括号 (1)讨论:添上小括号是什么意思?不添行不行? (2)介绍小括号的产生: 数学家当时也遇到了这样的困惑,他们想: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不同的顺序计算同一算式,得到了结果就可能不同,怎么办呢?有一个数学家他想到了用小括号,既简单又明了,于是数学中就有了这样的规定:一个算式中含有小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如果没有括号呢?对了,就按从左往或的顺序来计算。 4.算式读法 含小括号的算式读法特别不一样,听老师读,看谁学得最快:10减 4加3的和,谁来试试? 学生学、练 这样就把先算的这一步读出来了。 5.如果给10-4-3也添上括号,应该怎么算?10-(4-3)与原来的结果一样吗? 这道题该怎么读?为什么要读4-3的差? 6.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含括号的两步计算式题。以后看到算式中含有小括号,该怎么算?没有小括号呢? 三、综合练习 1.比一比,做一做(书上第74页做一做) (1)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比一比上下两题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连线 小动物坐火车:算一算,它们分别坐在第几节车厢? 3.解决问题:书上第75而第3题。 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
||
作业设计 |
课堂作业本 |
||
板书设计 |
小括号
10-(4-3)=9
10- 4-3 =3
|
||
教学反思 |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最大的特点是:从学生的认知基础与学习能力出发,找准知识的重难点所在,为学生的能力发展铺路架桥。 1.由于小括号的指向性比较强,所以含小括号算式的计算顺序掌握起来并不难,所以让学生理解带小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本节课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在具体情境中先让孩子理解分步的算式的意义,再到列综合算式时为什么要添括号的教学,让学生充分理解运算的意义,从而强化学生的认知,理解运算顺序的意义。 2.虽然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计算运算学生容易掌握,但是从学生的能力来说,他们在学习了特别具有指向性的小括号后,反而在没有小括号的原来从左往右的运算式题中发生错误,错别是先减后加的式题,往往先算后面再算前面,所以在计算时,我注意了在学习有括号的式题的运算顺序的同时,不断地强调如果没有小括号怎么办?让学生在比较中对新旧知识有全面地了解。 但是从学生的练习中可以发现,还是有部分孩子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这种错误,我想可能是单单从方法去强化是不够的,如果能从运算的意义去进行区别对学生的这种认知有更大的发展。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在练习课时可以加上这一内容的教学。 |

